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68546581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中庸之道在企业文化管理中,起着的作用?下面是为你的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中庸之道,希望对你有帮助。一、何为中庸之道在将中庸智慧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前,笔者先从三个视觉来阐述中庸智慧,以此为下文二者结合提供切入点。中庸之道,相信中国每个人骨髓里都会透着点“中庸”之思,因为它从先春秋时期发源,一直传承到现在,存于儒家文化中,思想精华一直闪烁不息,成为儒家文化精髓。中庸智慧,重点在于“中”,要不偏不易,直道中行,追求的是平衡、适度与合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哲学。而“庸”也很重要,强调要遵循,走正道。从字面含义理解就是走中间的路线

2、,深入到字面背后的含义才是重点。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到后来的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夫之等,都将中庸视为很重要的思想,虽然解释见仁见智,但是都一致认可中庸智慧的地位,并进行深入探讨。笔者总结前辈观点,认为“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中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维,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1.“通权达变”。“通权达变”一语源自于后汉书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说为了解决当前的难题,不能只按照常规做事,而要因地制宜,因时机而动,根据实际情形采取灵活的处理办法。中庸智慧正好讲求这点,在做事时一定要观察,行事要择好时间与地点,灵活应变,与时俱进,学会变通。世界是不断变

3、化与发展的,因此作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因时因地采取迥异的对策,以实现最佳效果。“通权达变”要求管理作出决策时,要定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要仅凭一面之词或自己直觉来判断,要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2.“致中和”。“致中和”中庸第1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笔者主要从人类情感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即当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没有被表现出来时,那么他的内心是十分是祥和平淡的,为“中”;当这些情感被表现而来而非大喜大悲,彰显的有节有度,为“和”。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的就是“中和”

4、的境界了。而“致”的意思就是达到,“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理想状态,通过“中”这个指导行事的方法,来达到祥“和“的结果,只有达到了“中和”的境地,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效果。3.“至诚尽性”。“至诚尽性”于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大意就是只有达到了至诚的状态,才能明白自己本性,由此及彼,进而做到对别人本性的了解。如何做到至诚呢?首先就要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社会人真诚。至诚尽性是中庸智慧里非常核心的思想,是按照中庸智慧做事的首要标准,只有对自己按照至诚的

5、标准严格要求,才能将自己的善良本性发挥出来,感动社会上的人而激发他人的善良本性,进而激发万物的本性。二、以中庸智慧建构企业文化管理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管理还没有达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在管理不断出现难题与困难,如何将中庸智慧引领到企业文化管理之中,发挥其智慧管理的文化价值,是亟需思考的。那么中庸智慧具有哪些企业文化管理价值呢?1.管理文化的传承价值。文化管理以对人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影响为基础,强调人的主动性。中庸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己经沉淀为国人的文化人格,内化为的行为定式,与企业文化管理有着管理文化的传承性,较容易被接受。2.管理方式的契合价值。中庸智慧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如

6、何达到“致中和”、“至诚尽性”、“天人合一”的境界呢,核心依靠的是提升自我修养,不断的修炼让自己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进而做到天人合一,造福人类,实现价值。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克服了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不足,将人的因素排在第一位,在尊重员工的前提下去管理员工而中庸智慧更是尊重人的价值,呼吁人的善良本性的激发,二者相互契合,作为企业管理者,不要将自己摆在高位指上,认为有权就可以指使和气压员工,必须正确处理与员工的关系,与员工和谐共处,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与积极性。3.管理目标的共通价值。中庸的目标就是“中和”,强调人类社会内部、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与自

7、然界之间都要做到和谐共处与统一。而企业文化管理也是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达到内外和谐,实现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共赢实现。领导这要“中和”的智慧,在公司内推行和谐管理,关心自己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只有如此员工才会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拥护管理者的领导,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建立一个抱团的工作团队,取得更高效的管理成果。4.管理理念的适用价值。企业文化管理重点是培育企业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的团队,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而中庸之道正好促进了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和谐管理讲求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和谐共处与共事,要注重整体的价值利益,而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私欲。中庸智慧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一

8、个企业如果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就会具备异于公司的核心凝聚力与战斗力,才会促使企业经营发展更为快速和顺利。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其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现代国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从

9、中西方文化差异讲,西方文化强调个性、独立和自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互助和融合。而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活在我们每个现实人的无意识中,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现在的企业来说更有着非凡的蕴意。每个企业自诞生之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越大。中庸之道应理解成为是一种弹性哲学。所谓“中”,就是适应、顺应;所谓“庸”,就是经久不渝,恒久不变之意。二者合同,意谓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不走极端。这种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我们地建投公司要打造的企业文化也应一样,在培育和发扬自有企业文化的同时,必须强调用人之道和经营之道的贯通融合,

10、才能增强我们公司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竞争力。文化是一种行为习惯,行为是由思维控制的,所以,企业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企业里,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企业,作用与企业推出的一些管理手段一样,只不过,身在其中的人往往觉察不到,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企业文化看成管理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看不见的管理形式。虽然说形式上不容易察觉,可是其影响你还是常常感觉得到,很多时候,当你采取看得见的管理手段时,总觉得效果不理想,好象总有东西在和你做对似的,这其中可能就有企业文化的作用。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它塑造人的性格,是有中

11、国特色的思维模式,因其已固化为的文化基因,所以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确保企业、稳定运行的前沿,而每个员工又是企业细胞中的基本单元,是班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必须通过发挥每一名员工的创造性,激活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来实现。所以企业的班组建设如果脱离了人的需要,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家都知道的是,班组作为最基础的单位,员工素质和性格差异较大,共同的岗位上容易产生各种矛盾,这种矛盾不能够很好解决,对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会有和大障碍。所以,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上讲,张雪奎教授认为,用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

12、建设和管理班组,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毕竟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最好的揉合剂,春风化般的解决矛盾冲突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项。这种班组建设和中的团结和谐是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没有岗位说明书或虽有但形同虚设的现象很严重,由于企业小人数少往往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结果是挫伤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反而得不偿失。基于儒家的建立仁义社会的理想,在企业班组建设中也会有反映。德才兼备是用人的一个永恒标准,但在现实中很难兑现,特别是班组建设中更难。对此,企业不能被动的接受,要主动地参与塑造班组文化。在班组建设的在选人和搭配时要注意个人性格本身是否和谐,尽量做到刚柔相济、动静相宜、曲直并用、方圆

13、兼备,否则任何一种极端的性格都会是麻烦的制造者、不和谐的因素,有可能是一种潜伏着的危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吴江了显卡)班组建设和中既要讲“理”又要讲“利”。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人都会有要求,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班组建设中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员工的实际要求或者说合理要求,全过程的关注每个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企业给员工一个苹果,员工才会奉献给企业一个果园的收获。但是要把企业发展的大道理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企业大道理,没有员工个人利益的企业肯定长不了,何止追求企业效益不顾及社会效益的道

14、理一样。物质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因此,必须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求。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复杂结构,几千年的积淀使得形成了以情感主体的心理结构,情感维系在中国伦理社会的和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也不例外。因此在设计班组激励办法时必须注重情感激励与物资激励并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主刑辅”的思想在当今企业建设中仍然适用,只不过需要创造性转化。“情”只所以在中国能成为一种激励手段,就在于“情”能满足的心理需要,“情”体现了的终极价值,人可以不为钱而活,却能为情而活。“情”的激励作用在东方比在在西方要大得多。如何做到有“情”?就是要在企业的

15、各项激励政策要融情于理,“正心诚意”,而且言行一致,关键是在“诚”字上下功夫。只有企业能真诚地关怀人、尊重人,员工才能心领神会,整个企业才会情意融融。义是员工和企业所担负的责任,企业把员工发展列入企业的目标,员工把兴企作为自身的任务,两相促进,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体,互利共荣,使固有的家庭观念转化为一个更大的家的概念。要充分利用固有的群体意识,可以把这一重要心理资源发挥到极致。过去,国有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都比较强,员工企如家,有的国企破产后员工依依不舍,洒泪哀叹,令人感动。今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可以借鉴老国企的经验,补上情感培育这一课。情义利并重,着眼于人企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人的物质需求、情感

16、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和谐,因此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原则。在班组建设中,张雪奎教授认为能做到情、理、利并重,许多基层矛盾将会自然消化,达到班组建设团结和谐的目标。班组建设中要注重班员合理搭配。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性格爱好各有所长,要把不同个性、能力、专长的人组合在合适的班组中,合理搭配,相辅相成,就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如男女的比例、外向和内向的比例、业务水平高低的比例、综合素质与特长爱好的比例、年龄大小的比例等等。用心去经营班组。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在整个生产经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好班长除了应具备一名普通员工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平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综合业务水平、基础管理技能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把班员当作自己的家人,用爱去凝聚,用工作去振奋,用行动去感化。要把握好当班长的尺度,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和权威性,适当学一点领导艺术,带好带活一个班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