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68277319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90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课件区域合作章末专题复习(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专题复习一知识识网络络宏观观掌握专题专题 突破热热点探究知识识网络络宏观观掌握专题专题 突破热热点探究专题一如何进行区域产业转移的分析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工业(初期)(中期)(后期)(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2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

2、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首先,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确定出主导因素;其次,对比分析产业部门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最后,综合分析,确定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例如:(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一般要从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地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应用体验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

3、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解析:广东省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20世纪80年代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显著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先进技术和生产线的引进。D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

4、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解析:陶瓷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值较低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之前,珠三角地区(佛山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珠三角地区培植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因此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就成为必然。在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部分劳动力投入大、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将外迁,释放的生产要素得以投入到新兴产业 的发展中。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明清时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说明景德镇陶瓷生产历史

5、悠久、工艺水平高、产业基础好。AC20世纪末,德国知名运动品牌A停止了在德国本土制鞋,将工厂转移至亚洲。目前,它在亚洲的雇佣工人数大约为100万,和过去相比,生产成本日渐提高。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兴起,今年A公司又在本国南部的安斯巴赫建立了新型“速度工厂”,用机器人制鞋,产量迅速提高。据报道,A公司计划在美国建立第二家“速度工厂”,并酝酿在英国和法国建厂。据此完成45题。420世纪末,A公司将制鞋厂从德国转移至亚洲的主要原因是亚洲()A原材料充足B市场广阔C技术水平高D劳动力丰富而廉价解析:20世纪末时,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从德国转移至亚洲主要是由于亚洲劳动力丰富且廉价。D5促使A公司在本

6、国及欧美国家建立“速度工厂”的主要原因是()A亚洲原材料枯竭 B国际市场需求减小C发达国家技术力量雄厚 D制鞋企业竞争加剧解析:随着机器人生产代替人工生产,该工业不再需要大量且廉价的劳动力,转而需要先进的技术来制造适当的机器人。C专题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工程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1)调配原因(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本地资源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2解决某种资源短缺的途径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

7、找替代资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原则(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3)安全系数高。(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角度 对资源调入地区对资源调出地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经济 缓解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收入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带动地区城镇化发展生态环境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经济收入

8、增加)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实现地区间资金、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应用体验2018年2月11日,人民网刊登了一篇关于“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设想(如下图)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热议。“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计划从雅鲁藏布江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读图,完成12题。1“红旗河”采取平原开明渠的好处是()减少工程量运水比较节约调节沿途气候减少水污染ABCD2“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如果得以实施,会()A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增产B加剧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C加剧调入区荒漠化程度D运营成本高,导致受水地用水成

9、本较高AA解析:第1题,平原开明渠不利于减少水污染,故错误。运输过程中水分容易蒸发,故错误。平原开明渠的好处是减少工程量,调节沿途气候,故A正确。第2题,该调水工程如果得以实施,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水源条件,有利于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增产;调水工程在夏季(洪水期)调水时,减少了洪水期的水量,有利于减轻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调入区水资源增加,会减轻荒漠化;结合材料可知,该工程虽然建设成本较高,但是建成后全程自流,运营成本较低,故A正确。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卡拉库姆运河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是世界上较大的灌溉及通航运河之一,全长约1400km,该运河引阿姆河上游的水,向西穿过卡拉库

10、姆沙漠的南部。运河修通后,不仅解决了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还可灌溉大片耕地和牧场。材料二2014年9月习近平出席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仪式。该线西起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经乌兹别 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我国境内。这样,中国中亚有A、B、C、D四条油气管道。(1)简要说明卡拉库姆运河的建设对土库曼斯坦的影响。解析:首先要注意,卡拉库姆运河是灌溉及通航的运河,且位于干旱的中亚地区,因而其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分析。答案:有利影响:为运河沿线地区提供生活用水,改善生活条件;为卡拉库姆沙漠地区农牧业提供灌溉水源,促进农牧业发展;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条新的运输线,改善交通

11、条件。不利影响:阿姆河入咸海水量减少,咸海面积萎缩,生态恶化;咸海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运河沿线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2)简要说明建设多条中国中亚油气管道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答案: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能源进口区域、方式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加天然气化工等产业。解析:油气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对调入区产生影响。其对调入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增加新的产业(天然气化工等);中国中亚油气管道还可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专题三分析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基本思路1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

12、评价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流域的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结合流域的地理条件确定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向。地理条件的评价分析如下:2综合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黄河上游主要流经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植被稀疏。由于人口较多、增长过快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荒漠化严重。(2)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

13、快,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3)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河流易决堤,形成洪涝灾害。(4)黄河下游旱季以前经常断流的原因黄河水资源不丰富,平均年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衡,冬春枯水期河流下游易发生断流;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农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造成断流。3分析河流对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供水:包括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从河流流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和水质方面分析。(2)航运:从河流落差(流速)、流量大小

14、方面说明,一般情况下,河流流量大、水流平缓利于航运,同时需考虑流域内经济发展状况。(3)发电:从河流水量和地势落差方面说明,河流水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更有利于发电。(4)水产养殖:重点考虑水域面积及水质状况。(5)旅游:与河流及其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搭配情况有很大关系。应用体验根据黄河水情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黄河小浪底于2018年7月3日下午开闸泄洪,进行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黄河激流从坝上的洞群喷涌而出,形成一条气势磅礴的“巨瀑”,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景,也使库区泥沙淤积现 象得到改善。据此回答13题。1黄河调水调沙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A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

15、做准备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量大,有利于冲沙减淤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D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华北地区的正常雨季是在每年的7、8月,小浪底选择 在7月初进行调水调沙,主要是为了在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为防汛工作做准备,故A正确;小浪底在调水调沙时,黄河流域还未完全进入雨季,此时黄河水量较小,不利于冲沙减淤,故B、C、D错误 。A2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A上游的青藏高原B中游的黄土高原C下游的华北平原D所有的支流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A、C、D错误,B正确。B3为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

16、沙多”问题,下列建议和措施中合理的是()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蓄工程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AB CD解析:“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可以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从而减少下游河段的泥沙含量,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沙尘暴天气,但短期不能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错误;“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蓄工程”会使得下游地区的水量更少,错误;“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可以缓解下游地区水少的问题,正确。故A正确。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