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说**** 文档编号:268169253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 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 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注释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

2、国色,似楚王妃嫔。浦( p)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赏析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吴姬、 越艳、 楚王妃三个词连用, 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 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 “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 ”(唐诗解 )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 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 来。1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

3、头才回 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 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当她们回去时, 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 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 “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 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 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 ,画面的 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4、但作者 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 叶、 艳艳荷花丛中, 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 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 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 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 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 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句中得到

5、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 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 兮, 集芙蓉以为裳”, 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 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 本自梁元帝碧玉诗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 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 可信;二是突出

6、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2“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 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 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 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 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 “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 “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

7、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 添上了动人的一笔。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 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 748 年(唐玄宗天宝七载)夏,王昌龄被贬龙标时。当 时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 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 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 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 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 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 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