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2023年爱弥儿读书笔记15篇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37KB
约38页
文档ID:268103685
2022-2023年爱弥儿读书笔记15篇_第1页
1/38

2022-2023年爱弥儿读书笔记15篇爱弥儿读书笔记1  一、育儿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家长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搭建帮助成长的脚手架)  第二个准则:至于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并弥补他们在智力或体力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  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这样,人一开始就让他们习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  二、强壮身体和适当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从小劳其筋骨:要让他们习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

在懵懂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免受一些艰难困苦,结果却让他们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龄时遭遇成倍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很傻?  过度放纵会激发人的欲望,从长远来看还会损伤身体禁食与苦修则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产生同样的结果身体越虚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体越强壮,就越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会在虚弱的身体中找到栖身之所虚弱的身体得到的满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经常锻炼、受得住劳累和经常干活的那些人当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长寿的例子这会成为我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让孩子适当遭受痛苦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不仅不会努力防止爱弥儿伤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受过伤,如果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我还会因此担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须学习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体太过舒适了,精神就会堕落对苦难一无所知的人,将不会感受到人性的亲切、仁慈的温情,也不会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体力的强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他的体力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会形成推测的能力,能够把这份多余的体力用作别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养你学生的智力,那就先培养智力所支配的体力。

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让他变得强壮和健康,这样才能让他变得聪明又通情达理让他干活,让他做事,让他跑,让他叫,让他总是忙个不停,把他造就成一个体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证孩子的活动量,不让他体力过剩:要让他感受到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有同样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体力的时候,为他补充缺乏的体力,以让他刚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体力补充到让他专横跋扈  三、性格培养——顺从却不娇惯  顺从却又不娇惯: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赖感的来源,后来却产生了要当“小皇帝”和支配别人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更多地是我们的服务,而不是他们的需求唤醒的  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孩子在活动中受的约束越少,他们哭得就越少,人们对孩子的眼泪就不会感到那么厌烦,也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劲让他们保持安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哭闹的习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

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要纠正或防止这个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没人喜欢做无用功和白费力气,就连婴孩也不喜欢他们在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顽固,但是如果你坚定不移的态度超过他们的顽固程度,那他们就会放弃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四、幸福能力的培养——从知道最悲惨的处境开始  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日益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让他受伤  让孩子真正快乐的方法:缩减欲望,让能力和意念平衡:我们不能扩展现实的世界,那就让我们缩小想象的世界,因为单单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导致所有的痛苦,让我们感到真的不开心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平衡状态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平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爱弥儿读书笔记2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

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

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爱弥儿读书笔记3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