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

上传人:邱** 文档编号:267833438 上传时间:2022-03-1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精品)(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中医养生治未病PPT课件3中医治未病的渊源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理论提出实践应用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心热病者,;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奠基于战国时期4中医治未病的渊源西汉张仲景唐代孙思邈东汉华佗晋代葛洪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延伸。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

2、“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五禽戏健身法“内修”“外养”理论方法可分:“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发展于汉唐时期5中医治未病的渊源叶天士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成熟于明清时期6运用中医治未病的伟大思想和丰富手段完善临床医疗体系通过养生保健、疾病预防、重大疾病阻断和康复的全过程、多层次的实践构建我国具有中医特点的预防保健理论体系中医治未病的渊源应用于新时期7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未病先防养生保健的“治未病”思想一已病防变治疗疾病的“治未病”思想二 瘥后防复病后防病的“治未病”思想三8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第一部分:养生保健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以预防保

3、健和健康长寿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养生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9养生保健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养生学的优势和特色 它以中医整体观念和审因施养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为基础; 采用食养、沐浴、情志调摄、针灸、推拿、传统保健按摩、传统体育运动、气功等综合方法;使亚健康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使健康者能更健康;使他们不仅在身体、心理、职业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多作贡献,而且能健康长寿,享受天年。10养生保健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原则v(1)顺

4、应自然,协调阴阳;v(2)谨慎起居,形神共养;v(3)和调脏腑,通畅经络 ;v(4)饮食调养,动静适宜;v(5)节欲保精,益气调息;v(6)因人、同时、因地制宜。11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 12 谨慎起居,形神共养 “志闲而少欲,细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淡泊名利、无杂念、少贪欲、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这样才能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若不,则伤及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13和调脏腑通畅经络v素

5、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v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所以身体健康而不病v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行以达郁”的锻炼目的 14饮食调养1日常饮食七分饱,宜清淡饮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据体质而调配“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味过于苦,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3“药食

6、同源”原则古语云:千补万补,不如食补.15v房事有节: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食疗保肾: 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v运动保健: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v针灸药物调治:枸杞、地黄等按摩固肾: 涌泉、三阴交、肾俞节欲保精益气调息16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传统养生术推拿养生推拿养生 针灸养生针灸养生饮食养生饮食养生 睡眠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运动养生 房事养生房事养生药物养生药物养生 环境养生环境养生情志养生情志养生 四时养生四时养生17太极拳 始祖陈卜陈式太极拳 陈正雷孙禄堂孙式太极拳 孙永田杨露禅杨式太极拳 杨振铎满族人全佑吴式太极拳 李秉慈武禹襄武式太极拳 乔松茂太极拳是集意

7、、气、身于一体的一种拳术。其特点为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园活自然、协调完整。刚柔相济 快慢相兼开合鼓荡 小巧紧凑匀缓柔和 舒展大方柔和紧凑 大小适中动作灵活 步法轻捷18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旺衰关系密切。可以说,一个人衰老的快慢,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故道家气功讲究“藏精葆元”。下面介绍一种易学易练的六式肾气保养功。一、屈肘上举:端坐于方凳上,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齐。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肋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落下复原,可连做10-15次(如在室外练此式,可采用站势)。二、抛空:正身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

8、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8次,然后换手,即右手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物动作8次。此式每日可练5遍。三、荡腿:端坐,两腿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腿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此动作可活动腰膝,有益肾强腰之功效。如果你还不算老,可练“高荡腿”动作,即:找一棵大树,左手扶树,左腿“金鸡独立”,右腿前后摆动,初练时腿的高度与腰平即可,待熟练后,可“荡”至与肩平。左腿与右腿交换摆动,每次10-20下。四、摩腰:端坐,宽衣,松腰带,双手相搓,以发热为度,再将双手掌心置于腰后两侧(肾俞穴)处,上下搓摩,直至腰部发热为止。然后,再搓摩腹部气海,关元穴。此法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的作用。

9、五、“吹”字动: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翻掌向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开始练时双手很难触地,待双腿后面的“筋”松开后,就能触地了),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口中轻吐“吹”字音,可连做十几次。本功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做可固肾气。六、悬吊:找一单杠,每日练“悬吊”动作(双手握杠,双脚离地)十数次;如无单杠,可找一横树枝来练习。此式即增强臂力,又可增强腰力,有固肾气的作用。以上各法可据自己的条件适当选择,可全练,也可单练。气功硬气功软气功19五禽戏虎形熊形鹿形鸟形猿形20八段锦 两手擎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臂单举 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除心火 背后七颠百病消 攒拳怒目増

10、气力 两手攀足固肾腰21第二部分:治疗疾病的“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22已病防变任病发展,必然坐失良机,难免有病情恶化或药不胜病之忧。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邪贵乎早逐”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疾病早期,明察秋毫,善于诊断早治已成之病先治将受邪之地先治未成之病发现征兆和早期治疗23含义意义要点指疾病虽尚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病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规律,一方面要强调及早治疗,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情形要有针对性治疗措施,要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方法疾病未

11、发欲病救萌、防微杜渐要掌握好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24疾病未传早治、防其传变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发生、蔓延、恶化或传变,救急防危。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疾病由外及内,四肢才觉重滞,马上进行导引、吐纳、针灸和膏摩等,勿令九窍闭塞,可以在疾病部位尚浅时治愈,防止传变脏腑。要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在已有疾病尚未传变之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5第三部

12、分: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26疾病初愈,或处于疾病尚未发作的间歇期,疾病尚未复发之时,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须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慎起居慎起居节饮食节饮食勿作劳勿作劳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27疾病复发的几种因素诱因引动余邪未尽正虚未复食复药复情复劳复复感新邪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28含义防复疾病初愈, 脾胃尚弱, 因饮食不当而致旧病复发者在疾病恢复过程中, 由于病邪的损害或药物的影响, 脾胃已伤, 稍愈之际, 其纳运之功尚未恢复, 若多食、强食或不“忌口”, 可致脾胃再伤, 余邪得宿食、酒毒、“发物”之助而复炽, 以致复发。食复2

13、9含义防复疾病新瘥, 滥施补剂, 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 而致疾病复发者疾病愈后的调理, 在于使损耗的精气回复, 或使余邪续清, 因此在使用药物调理时, 宜遵守“扶正宜平补, 祛邪宜缓攻”的调治原则, 若急于求成, 滥施峻补或猛攻, 或助邪, 或损正而致病复。临床以滥施峻补而致病复者为多见。临床常可见感冒、泄泻、痢疾等病新瘥之后, 因迭进大补而致虚不受补, 或壅正助邪而致疾病复发。药复30含义防复疾病初愈, 由于情志过激而致病复者疾病恢复期, 因情绪波动过剧, 或持续过久, 促使脏腑功能失常, 为余邪再度猖獗创造条件, 从而诱使旧病复发。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感慨地说:“吾临血证多矣。每有十剂之功,

14、 败于一怒。病家自误, 医生徒劳, 堪发一叹。”临床上多见眩晕、失眠、脏躁、癫痫及月经不调等疾, 因情志因素而致疾病复发或加重情复31含义防复疾病初愈, 因劳力、劳神或房事太过而致旧病复发者凡病初愈, 切忌操劳,“宜安卧守静, 以养其气”, (证治准绳) 临床常见内脏下垂、脱肛、痰饮、哮喘、心悸、疝气、慢性水肿等, 均可因劳倦而复发并加重。历代医家对大病初愈后, 因房事不慎以致病复尤为注重, 称为“女劳复”。宋陈言强调:“伤害新瘥后, 不能将摄劳神而复作劳而复论有正方, 可依证而调治。唯犯房室, 为女劳复,多死, 不治。”可见古人对房劳复的危害是十分重视的.劳复32防复疾病进入静止期, 余邪势

15、衰, 正气亦弱, 若日常生活起居将摄不慎, 势必复感新邪助邪伤正, 使病变再度活跃。这种因重感而致疾病复发的情况, 多发生于热病新瘥后。如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说:“瘥后伏热未尽, 复感新邪, 其病复作。”因而临床应注重病后调理, 慎避风邪, 防寒保暖, 防止疾病的复发。复感新邪33第四部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34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35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 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

16、低、多种功能和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地减退,但不符合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36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是从亚健康诱发环境的角度审视的,这类人群的特点是存在着易诱发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v工作紧张或不适应人群(如“三资”企业员工、农民打工者等)v生活不规律人群(如小公司经理、昼夜轮班者、经常出差者等)v烦恼、焦虑人群(如出国者、大学生等)v情感空虚、悲观抑郁人群(如下岗者、离婚者、离退休者等)v特殊职业人群(如演员、医护人员、电脑爱好等)v遭遇突发事件人群(如突然遇到失恋、重病以及意外受伤等)v机体生长发育、转折期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更年期男女等)v体弱及病后人群(如平素体虚者、大病、重病之后者等)v精神压力过大人群(如公务员、知识分子、成功者等)37亚健康的中医病因病机亚健康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那么“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等,则引起亚健康。亚健康的中医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亚健康的发病多因七情内伤,加之劳倦、饮食、生活不节等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导致心脾气血两亏、脾虚湿盛、肝郁气滞、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