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鲁迅“齐家”理想的破灭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42KB
约6页
文档ID:267624481
鲁迅“齐家”理想的破灭_第1页
1/6

鲁迅“齐家”理想的破灭周建人出走 1919年日趋破落的绍兴新台门周家打算把整个台门卖掉,鲁迅的这一支也非得放弃故园、重新作出安排依据鲁迅的意见,三弟兄不分家,在北京买适宜的大房子,把绍兴的全体人马统统迁来,全家在北京团聚于是全心全意“齐家”的鲁迅在1919年就大忙而特忙了:先是在北京忙着买房子并加以修理装饰,后是忙于回绍兴搬来全家这两件事都是特别辛苦的,《八道湾十一号》都有细致的介绍(详见第5~6页、第11~13页)家庭的主要责任在长子,同时他也可以指挥其他人;但鲁迅往往不仅负责任,而且事必躬亲聚族而居的旧形态终结了,一变而为聚大家庭而居的新形态,鲁迅完全不考虑分家并各成小家庭(核心家庭)那样一种现代形态他好像仍旧恋旧 鲁迅毫无私心,维持这样的大家庭,他的意思并不是来当家长做老爷的,相反,他想的是自己多作奉献,克己利人,彻底地尽到一个大家庭长子的责任根据鲁迅这样高尚的思路和风格,“齐家”应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事有大谬不然者单是高尚还远远不够 首先,周建人没有安排好,他在绍兴是当中学教师的,到了北京以后,原来的职业没有了,适宜的工作一时找不到,只好在北大旁听一些课程,为将来作预备,同时从事生物学方面的译着,但离卖文为生的水准尚远。

这时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三先生生于1888年,到1919年,按老算法是32岁),且有妻小,却在大宅门里做一个吃闲饭的人,实在很不舒适;羽太信子经常指桑骂槐地打击他,甚至连老婆芳子也有点看不起他,心里很是窝火他肯定要工作,稍后于1921年初秋去了上海进了商务印书馆,起初的岗位是校对,工资也不高,但他特别快乐,立即就去了他在上海安排下来以后,马上着手把老婆孩子接过去,但羽太芳子不愿去,她留恋八道湾阔绰的生活;后来完全闹僵,建人就在上海同过去的一个学生另组家庭 八道湾大家庭开头发生分化了周建人领先独立,稍后又建立了他自己的核心家庭这样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对鲁迅之关于大家庭顶层设计的挑战和否认鲁迅很爱惜三弟,不反对他的选择,但他好像也没有对自己的设计作出反思现在看得很清晰,周建人走出八道湾是特别正确而且明智的他后来更有了远大的进展,这同他的独立思索敢作敢为是联系在一起的三先生的的思想特殊是伦理观有新于鲁迅的地方,品德则大大高于周作人;他一向为人低调,埋头做事,遂得以终获高位,且能长寿 周建人的出走,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牵强要维持一个传统悠久的大家庭,已经不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月的时宜。

事实上鲁迅本人不久之后也生气地走出了八道湾 鲁迅周作人绝交 在八道湾十一号里,最是石破天惊的一大变故是二弟周作人向大哥发难,莫名其妙地写条子给“鲁迅先生”,说什么“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这“自重”二字重量很重,实际上是在批判哥哥不自重,在道德方面犯有重大的错失 关于周氏兄弟闹翻的缘由,当事人都避开直接谈起,于是有各种传奇流行根据周建人和许广平的看法,根子在于经济问题主持家务的二媳妇羽太信子胡作非为,铺张铺张,胡乱花钱,造成家庭负债,受到家长鲁迅的批判和制约;但鲁迅奉劝告诫没有多少效果,却引起羽太信子的反感,不让自己的孩子亲近鲁迅,说要让他冷清死这个女人别扭而恶毒由这样的人物当家,乃是鲁迅作出大家庭设计的又一败笔最终竟不免一败涂地 鲁迅维持大家庭,要负总的责任,时时外出借钱;而主持家务的羽太信子却仍旧像是一个爆发起来的新贵,花钱如流水,时时消失经济危机在从前鲁迅的设计中,没有深入考虑到主持家务的人选是否适宜这一层,结果弄得吃力不讨好最终只有走向分裂 黄乔生先生书中也认为周家分裂的根子是经济问题他强调地指出,由于这时周作人的收入业已超过了鲁迅,“周作人和他的妻子不能完全听命于鲁迅,他们不但有独立的愿望,而且有独立的可能”(第146页)。

这是很有道理的,有钱就任性,经济是根底啊 羽太信子不情愿再有一个家长大哥来领导这个大家庭,不情愿有人管着她,这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提出分家各过各的日子吧;但这个日本女人却出一怪招,想借口道德问题把鲁迅搞臭甚至*这里的细节现在不大清晰,所可知者,在鲁迅走出八道湾以后再回去收取个人物品时遭到殴打《鲁迅日记》1924年6月11日载:“下午往八道湾取书及什物,比进西厢,启孟(按即周作人)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然终取书、器而出从“罪状,多*语”的提法看去,确定涉及性的方面,羽太信子揭露鲁迅这方面有问题,周作人在绝交信中要求鲁迅“自重”,又特殊详细地说到“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也清楚指向鲁迅这方面的“前科” 鲁迅一向住前院,也住过中院,平常并不大到周作人所住的后院去,但总有去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推想,以为鲁迅到后院去得比拟勤、且被信子称为有什么罪状的时段,同爱罗先珂一度住在后院客房有关,鲁迅常去后院同爱罗先珂闲谈(详见拙作《周氏兄弟之决裂与爱罗先珂》,《文艺报》2022年7月20日第7版),而羽太信子却借此捏造说鲁迅对她有什么意思。

这个女人的神经一向不是很正常,而周作人在实际生活中又一向以“昏”着称(参见拙作《周作人的致命伤——“昏”》,《上海鲁迅讨论》2022秋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9月版),二难并发,产生了极其严峻的后果 没有完毕的结局 八道湾十一号在面临拆迁时,状况特别简单,这里有一个名人故居爱护的问题,涉及鲁迅,涉及周作人,而与此相关的各个方面——当下的居民、有关开发商、地方政府、文物专家、鲁迅专家、城市建立规划专家、周氏后裔、热心公共事务的人们……各有各的高论,各有各的道理鲁迅的独生子周海婴先生认为八道湾十一号宅是不值得保存的,他认为爱护八道湾实际等于爱护周作人的苦雨斋,这话听上去有点偏激,但也并非不行理解那时的报刊上谈论纷纷,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热点对此黄乔生先生在本书第十八节“房产”和后记中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当时有强调爱护的,有认为拆掉拉倒的,其中的详细意见又有种种不同,调门的凹凸亦复层次丰富纷争甚久,最终到2022年,包涵在三十五中之内的“周氏兄弟旧居”纪念馆形成,则无非是各种谈论和力气反复博弈的最终成果到现在,尘埃好像虽已落定,事情其实还远没有完毕,黄乔生先生说得好: 纪念馆设在校内,观众进出不便。

怎样解决维持教学秩序,保障安全与免费开放、效劳社会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大问题 读了黄先生这部大着以后,我固然也布满了期盼,同时又深感八道湾十一号这个曾经的热点将逐步冷去,“免费开放、效劳社会”很可能只剩下一个美妙的愿景但愿不会“门虽设而常关”才好黄着再版时,建议增加一幅三十五中的建筑示意图,以便去参观时不至于走弯路 退一步说,其实只要想通了,从前的名人旧居是否保存也不是什么特别严峻的问题事实上那些建筑物最终总是会渐渐变得荒凉或面目全非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久矣,我以前总以为它的主题是借自然界的恒久不变来反衬世事之变化太快;最近重读此诗,才知道它说的其实乃是名人故居未必都有条件保存,那么就让它按自己的命运去变化好了唐朝人也并没有在南京乌衣巷里挂什么“琅琊王氏故居”“陈郡谢氏纪念馆”一类铭牌,就那么眼看它成为寻常百姓之家,而这并不阻碍唐代乃是后人仰慕不已的盛世纸墨寿于金石,更寿于建筑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了黄着《八道湾十一号》,人们也就可以得到劝慰和寄予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