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礼貌现象的语用学分析:语用学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利奇(Leech)的“礼貌最大值”(MaximsofPoliteness)、布朗(Brown)和利文森(Levinson)的“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理论以及陈荣的“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模式等有关礼貌现象的理论框架进行概括、比较及分析关键词】礼貌;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一、概述自从1978年布朗和利文森第一次发表他们关于礼貌原则的论文以来,礼貌现象就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他们的理论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所传达的礼貌原则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理论支持,该理论本身也得到了不断的评论,同时也启发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Meier于1995年提出的“修复工作”(RepairWork)以及陈荣2001年建立的“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二、礼貌现象的语用学理论礼貌源自生活,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交际中的礼貌在西方,“面子”首先是由Goffman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解释性的概念Scollon和Scollon在1995年指出,“面子”是从亚洲普遍的礼貌原则而来,比如“没面子”。
语用学中关于礼貌现象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利奇(Leech)的“礼貌最大值”(MaximsofPoliteness)及布朗(Brown)和利文森(Levinson)的“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理论1.利奇(Leech)的“礼貌最大值”(MaximsofPoliteness)虽然很多学者反对,但是利奇的“礼貌原则”依然被很多其他学者看作是是对“合作原则”及其相关的最大值的补充甚至是“挽救”礼貌原则质疑甚至批判合作原则的缺点:合作原则并没有充分考虑礼貌的合宜另外,合作原则中“最小化”和“最大化”也受到质疑利奇的“礼貌最大值”包括以下几个“最大值”:1)策略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人的麻烦,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他人的利益2)慷慨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自我的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的麻烦3)赞扬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我的赞扬,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对自我的批评5)合作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生疏,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感。
2.布朗(Brown)和利文森(Levinson)的“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理论布朗和利文森的理论基于三个基本概念:面子、面子威胁行为和礼貌策略该理论有一个前提:所有社会成员都有“面子”,也就是每个人的公众形象和一定的理性能力布朗和利文森区别了“面子”的两个方面: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都可能受到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面子威胁行为分为讲话者的(Speaker’s或S’s)和听话者的(Hearer’s或S’s)面子威胁行为的“重量”(weight)由三个因素决定:讲话者和听话者的社会距离(D)、听话者较之说话者的势力(P)和强加的程度(R)三者之间的关系是W=D(S,H)+P(H,S)+R厘清三者关系对开发其语用价值意义重大,这个公式表明了讲话者和听话者对话时的语用关系布朗和利文森也提出了一些避免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这些策略也分为两种: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具体来说,积极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听话者的正面面子需求,通常是一致的、随和的、和熟悉的表达另一方面,消极礼貌策略是对应听话者的负面面子,主要是一些受限的、正式的和疏远的表达3.陈荣的“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模式在中国,陈荣提出了“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
自我礼貌”模式与布朗和利文森的礼貌理论在几个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例如两个理论都认为讲话者都有面子的需求二者的区别在于陈荣认为社会生活中有些言语行为如果不加以修正就会威胁到讲话者自我的面子陈荣称这样的言语为“自我面子威胁行为”(SelfFaceThreateningActs)此外,陈荣还提出了一些缓和“自我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力度的方式,也与布朗和利文森的他人礼貌理论(other-politeness)相似这些方式包括:1)大胆地讲话;2)加以修正;3)非正式地讲话;4)控制自我面子威胁行为(陈荣,2001)三、结论“礼貌”和“面子”的概念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由来已久尽管不同文化对礼貌的要求不同,礼貌似乎深深地扎根在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中它们不但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对象,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对它们表现出很高的研究热情在西方,利奇、布朗、利文森和很多其他语言学家已经在该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建树的研究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用西方语言学家的理论来对汉语语料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论研究,同时反过来也对相关的语用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参考文献:[1]Chen,R.2001Self-politeness:AProposalJournalofPragmatics33:87-196.[2]Leech,G.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3]Levinson,S.1983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4]Meier,A.J.1995PassagesofPolitenessJournalofPragmatics24:38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