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概略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消失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很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进展奠定了宽广的根底,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一、儒家 又称儒学、儒教,东亚地区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中国思想文化主流,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抱负与人文主义精神。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起初仅属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汉代起却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把握文化训练与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儒学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进展心性之学,儒家得以重振声势,伦理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为东亚一大学术思想体系,在朝鲜尤其深入民心,其流布较在中国外乡更为普及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朝鲜李退溪、日本山崎闇斋等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对东亚政治文化与道德训练都有重大奉献20世纪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学问份子以至一般国民批判和唾弃,患病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破坏,儒家失去可供托身的制度或组织,脱离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仅获新儒家等少数学者仍旧献身和发扬学者一般推断,儒家势难重拾从前光芒,但其伦理思想对东亚的文化训练以至经济进展仍将有所奉献 儒家初消失时声势微弱,经过几百年的进展,成为学术思想主流,以及中国朝廷官方的意识形态,渐渐渗透到专制政治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讨论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进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治理的社会科学,涉及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治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古代中国在法家方面的进展自从汉武帝刘彻之后就陷入停顿,不仅没有能将经济学、法学、规律、行政学从其中分别出来,却将大量的治国理论一起归入法家并贬为“异说”,加之其后科举也以儒家学说为主,这可能是导致其进展停滞的缘由 在后来的东亚帝王中,偏好法家理念治国的人还有: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世宗胤禛 三、墨家 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春秋战国时期原本是显学,甚至在儒家之上之后由于西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难训练、严峻规章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汉武帝在位时代之后根本消逝。
近现代以后,墨家思想被一局部学者认为与现代的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想有相通之处墨家规律是墨家学派中的一种规律,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类《墨辩》是讲解墨家规律的主要着作 近代有大量学者钻研《墨经》,发觉《墨经》几乎涵盖了哲学、规律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训练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墨家论学问,注意阅历,注意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很多实地试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奉献” 墨家把推理称为“说” 三、道家 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疗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接受道家从今成为非主流思想,宋朝以后程朱理学兴起,独立的道家思想根本上不复存在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赐予了道家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开其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效果。
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峻挑战,使道家思想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今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四、名家 通俗的说是辩论家,是中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他们主要以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名家将对名的探讨从详细问题中抽象化,并且从更高角度连续阐发其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并且强调端正名实关系,实际上也是盼望天下得治 名家的重要人物有公孙龙、宋钘、尹文、邓析、惠施等人,其提出的命题包括白马非马、坚白石、合同异等 先秦名学到了秦始皇灭亡六国就难以进展,其缘由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秦朝使中国统一以后,为了加强中心集权的统治,秦始皇制止私学,只能以吏为师;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心政府的强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进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全都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判;而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士大夫皆关注于社会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名辩之学被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无用之学。
此外,名辩之学所实行的分析方法,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学皆对此方法有所批判,甚至根本否认在主流文人的排挤之下,名家之学无立足之地 就名家内在的进展而言,名辩之学本身相当晦涩难懂,也影响了其进展首先是一字多义的状况严峻,致使后学众说纷纭,难以诂训;其次,由于名家时常以违反常识的语言表达命题,常人难以承受而失去讨论兴趣在后学难以为继的状况之下,难免走向绝路 五、阴阳家 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阴阳与阴阳家在史载上难以明确次第,但其学说却深植在中国哲学诸子百家与后继之学大约在东周战国中期进展︰流派进展 阴阳家学派在魏晋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着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 阴阳家的“阴阳”和“五行”等思想在战国时期与道家、方仙道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朝时融合老子的学说形成黄老道,后渐渐演化成现在的道教 而阴阳家在中国思想进展的重要性,则是详细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
这种想法,还可以在现在的黄历或是农书、农夫历里看到 六、农家 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许行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总而论之,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于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之抱负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大之公平阶级口号,但亦不容于儒者,是故其着多亡佚 七、纵横家 是中国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先秦典籍《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打算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动身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纵横家消失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别的外交政治家 八、小说家 在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据班固所着《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古中国小说家所着之书,今多已亡佚,故其学说,已难考察 九、杂家 诸子百家之一,杂家之所以为杂家,是由于杂家不具有原创思想,而以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见长胡适说:“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 由于中国哲学在于春秋战国后渐少原创,并由于项羽火烧秦宫之举,使得很多思想的经典付之一炬,在其根源残缺不全之下,多数的思想家往往向不同的诸子各家里取法,而不再执着根源,故自汉以后,九流十家几已都算是杂家,不复原貌 十、兵家 诸子百家之一,讨论争论的主要是军事哲学思想,学说重点在于“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用兵者,学者也往往归入或称为“兵家”在中国古代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 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孙武、孙膑、吴起等兵家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吕尚三国时期蜀汉之丞相诸葛亮,也是出名之兵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学说对此后的中国影响深远兵家的思想主要通过孙子《孙子兵法》一书于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普及诸如拿破仑等军事统帅兵家思想于东亚有重大深远影响,如日本就有“兵学者”一词。
兵家思想对于今现代,当代的商场(商战),政治都有影响 十一、医家 学术学派,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为扁鹊,有时被归入方技家 十二、方技家 于先秦至汉初成形,主要讨论养生和医药《汉书·艺文志》记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根底,但讨论范围宽于医学,包括后世的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论及治国,《汉书·艺文志》指出方技家特点为“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代表人物岐伯、俞拊、扁鹊、秦和、仓公 后世“方技”一词不限于原来方技家讨论范围,泛指医、卜、星、相数术家与阴阳家及方技家很有关联,因此三者界限不甚清楚,后世亦渐渐将之合流医家亦有时归入方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