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升本政治辨析题、问答题、论述题费下载

e****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50KB
约18页
文档ID:267151330
专升本政治辨析题、问答题、论述题费下载_第1页
1/18

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体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言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2)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3.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正确与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意识的歪曲反映。

2)鬼神等荒唐的观念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虚幻的反映,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简答题1.简述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局限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由于生产力和科学均不发达,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即“原初物质”(如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这种朴素的观点,缺乏实证科学的根据,把哲学物质范畴同具体物质形态混为一谈,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否定了神学自然观和用精神解释自然的唯心主义自然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把原子看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把原子的特征说成是一切物质的特征b这种物质观以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和朴素性,是一个长足的进步c这种物质观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因而经不起科学发展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诘难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理论意义: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它指出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三它提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3.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到人的思维活动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他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

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做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运动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b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c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a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5.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通与特殊的关系2)二者的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万物共同本质的哲学改概括,它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它随着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而不断深化,是可变的、相对的2)二者的联系是: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6.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是:a从一切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来决定作用a劳动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b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c劳动不断丰富意识的内容,推动意识不断发展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的内容两方面说明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有有别的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能接受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的刺激,并对各种实物的刺激做出反应;大脑具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产生意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总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意识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7.简述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1)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促使了类人猿手脚分工,能够直立行走,从而促使了脑的进化、发展,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当社会成员感觉到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时候,语言就产生了人们借助语言,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在联系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概念概念的运用和展开,就标志着真正意识的出现。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复杂,从而使得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的思维和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8.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科学的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问题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实践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活动,它不仅生产出人们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同时也生产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就是人类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2)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的政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思想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3)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历史,而人们的活动是由他们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存在的形态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a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b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持有的c每个人的反映都受他原来的情感、知识、经验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对同一对象进行反映所形成的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d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和观念2)意识在内容上又是客观的a尽管意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来源于客观事物b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反映着客观世界c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产生个体意识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d人的意识创造的任何观念都有其客观“原型”,即使是某种虚幻的、荒诞的观念,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罢了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否认了意识的主观特性,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否认了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看成纯粹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0.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极其实现条件和途径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c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a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b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c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恩能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d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1)物质决定意识主要表现:a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b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主要表现:a能动的反映世界,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意识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能动的改造世界,即意识在正确反映世界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3)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关系,否认物质决定意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相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12.简述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从规律与意识的关系看,规律和规律的作用都存在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