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考名言名句素材分类 一、 按诗文名句的思想内容分类识记,省时省力,收效甚大 1、 爱国爱民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血”,“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诗句)写出了诗人豪迈奔放、甘洒热血、为国捐躯、感天地、动鬼神的英雄气概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么表现了忧国忧民关切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怀 再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愿休文天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2、 哲理·事理 古诗文中的大量名句,以新颖质朴的语言,透露生活哲理,发人深省,启人心迪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比喻人虽到晚年,仍可以有所作为;彭大翼的“放下屠刀,立地便成佛”比喻做恶的人如能决心悔改,不再作恶,即可成为好人;韩非的“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说明凡事要从实际启程,不要一成不变,泥古不化。
再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水至清那么无鱼,人至察那么无徒《汉书》)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司马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青山遮不住,终究东流去辛弃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泰山不让其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 这些名句,字字玑珠,句句金玉,像一道道璀璨的光彩,光照后人;又像一条条清澈的溪流,泽被后世 3、 品德·意志 司马迁《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表现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美好节操的品德;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了诗人不怕磨难廉洁清白的品质;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么借咏竹子,表现自己不随波逐流、耿介正直、坚忍不拔的性格;宋代杨万里的“落红落路无人惜,踏作春泥更护花”和清代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么表现了坚贞不屈和舍己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那么流露出明辨善恶、爱憎清晰的思想。
再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其志也《论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恬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格兰联璧》)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4、 写景状物 王维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描写了渭水北岸,积雪消融,万木萧条而又略带一丝春意的景象;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幅赏心悦目的映日荷花图;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红杏闹春的春色图;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以豪放昂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河奔流、一泻千里的江水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么以大漠、长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孤烟升空、夕阳西下、苍茫壮阔的大漠落日图;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那么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将军雪夜追击溃敌的边塞图 再如:池塘生春草,园柳遍鸣禽谢灵运)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陶渊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窗含西岭千秋霜,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郦道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贺知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5、 情感·箴言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边共此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么细致入微的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思念的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么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怀;鲁迅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么表现了人们之间的无比深厚的亲情;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不见使人愁”那么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的乡思之愁;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写出了子女报答父母恩泽的情怀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边何处无芳草苏轼) 6、 求师求学 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劝人们惜时勤学,刘开的“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那么告诫人们不学不会产生疑问,没有问就不能增多学识。
再如: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7、 国家·政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晋书》)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8、 文艺及其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李白) 奇文共赏识,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二、按名作、名人分类识记 1、《论语》语言简约含蓄,富于哲理,有不少的名句在今天仍启人心迪,动人心弦,很有教导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礼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导专著,有不少的名句值得记一记。
凡事预那么立,不预那么废 独学而无友,那么孤陋而寡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诗经》里有不少的诗句在今天仍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陆游诗中名句以爱国主义为主 位卑未敢忘国忧,事定犹须待阖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二、 通过练习记忆 名句练习题 1.某年中秋,我驻美使馆召开片面留学生座谈会 主持人的发言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 甲同学的发言引用了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________ 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 丙同学的发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________,月是故土明 (5)丁同学的发言引用了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 (6)戊同学的发言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________,明月何日照我还 2 、请填写以下名句中所缺的字词(留神书写正确) (1)往者不成—,来者犹可—。
《论语》) (2) 君子坦——,小人常——《论语》) (3) 众口—金,积毁销—邹阳) (4) ——林愈静,——山更幽王籍) (5) —之毫厘,—以千里《史记》) (6) 仓—实而知礼节,——而知荣辱《史记》) (7) 星—平野阔,月—大江流杜甫) (8) ————,死而后已《三国志》) (9) ————,志在千里曹操) (10) 祸患常积于忽微,——————欧阳修) (11) 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 (12) 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 (13) 千里之堤,————《韩非子》) (1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毛—贺知章) (15)凡事预那么立,————《礼记》) 参考答案1.每逢佳节倍思亲天边共此时低头思故土露从今夜白(5)千里共婵娟(6)春风又绿江南岸 2、(1) 谏 追 (2)荡荡 戚戚 (3) 铄 骨(4) 蝉噪 鸟鸣 (5) 失、谬 (6)廪 衣食足 (7) 垂、涌(8)鞠躬尽瘁 (9)老骥伏枥 (10)智勇多困于所溺 (11)逸豫可以亡身 (12)濯清涟而不妖 (13)溃于蚁穴 (14)鬓 衰 (15) 不预那么废 名 句 自 测 题 一、补写下面诗句(任选4句)(4分) 1、些小吾曹州县吏,---------------。
郑板桥) 2、-------,景行行止《诗经》) 3、---------,长河落日圆王维) 4、落花不是无情物,-----------(龚自珍) 5、待到山花烂漫时,------------(毛泽东) 二、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句4分) 1、古人在阅读和写作中强调交流,提防评析陶渊明有诗曰:“奇文共赏识,_________ 2、 “_________,花城柳暗愁煞人有人曾用李贺这两句诗的前一句来描绘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后带来的改革开放景象 3、作为民族英雄,林那么徐曾以两句话表达了他的处事原那么,这就是“________,敢因祸福避趋之 4、“与善人居,________,________;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的这个比方生动地反映了人与人相处中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三、请填写《论语》名句中所缺的字词(留神书写正确) 1、 不患人之——--,患不知人也 2、 士不成以不弘毅,—————— 3、 发—忘食,乐以忘— 4、 不—不启,不—不发 5、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君子——于义,————。
7、 己欲立而立人,———— 8、 岁寒,然后知————也 9、 仰之弥高,———— 10、 仕而优那么学,————— 11、 君子成人之美,—————— 1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 智者不—,仁者不—,勇者不— 14、 过也,人皆见之;———— 15、 人无远虑,———— 16、 不患寡而患不均,—————— 17、 朝闻道,———— 18、 言必信,——— 四、补写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