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49KB
约34页
文档ID:266727720
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_第1页
1/34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横空出世: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5) 第5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1) 话说毛泽东被迫离开定王台后,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 在生活费用已无保障的处境下,毛泽东又去查阅广告栏,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登出一那么不收学费、膳食费用低廉的招生广告,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 毛泽东认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适合于去教书这时,他的几个挚友也来激励他,他们也想报考,并且盼望毛泽东在入学考试时帮帮他们毛泽东允许了于是,毛泽东预先便写了3篇文章备考毛泽东并不认为自己捉刀替挚友写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后来他在回忆往事中曾经对斯诺说,他只是把这这种小活动看做是事关情谊的不得已为之的小事情而已 结果,20岁的毛泽东报考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顺遂地被入选了他的那两个挚友也一同顺遂地进入了第四师范学校 当年四师的校长在看到毛泽东的(作文)考卷后,大加赞许他对同事们说: “这样的好文章,我辈同事中又有几个能够做得出来?” 毛泽东的父亲也同意他进师范读书,就又给他寄来了钱此后,在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班学习了一年 2) 毛泽东1913年秋季进入四师。

在这个学校中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其中一个是他的同班同学周世钊,他们两人关系分外好,情谊维持了一生另一个、也最重要的一个是他的恩师杨昌济 周世钊,1897年出世于湖南宁乡,字惇元,又名敦元、东园 杨昌济,字华生1871年6月8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下屋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中国正统文化的熏陶1898年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加入了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革新活动 1903年3月,他同陈天华、刘揆一、李傥、石醉六等一起留学日本,启程前改名为杨怀中,表示自己虽然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他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9年赴英国进修,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191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先后在德国、瑞士考察了9个月 杨怀中在考察活动终止后,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这位具有过激精神的绅士,由于提倡寡妇改嫁而震撼了整个长沙在长沙,他谢绝了湖南都督谭延闿聘请他为湖南省教导司长的邀请,立志于教导救国的事业他当时写的一幅对联是: 自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1913年,杨怀中应聘成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又应第四师范之邀,兼任该校修身课和心理课的教授。

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紧密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猛烈信仰,努力激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泽东在第四师范所做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所记录的修身课笔记,即是杨昌济所教 杨昌济看到农家出身的毛泽东好学深思,文笔美丽,劳绩优异,特别赞美毛泽东对杨先生的渊博学识和诲人不倦也分外敬仰 3) 杨怀中家在长沙板仓的天鹅塘他的寓所门上,挂着一块1尺来长、3寸多宽的铜牌,上面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3个大字 在天鹅塘杨宅,毛泽东熟悉了杨怀中的爱女杨开慧毛泽东第一次到杨怀中老师家,一进屋望见天真娴静的杨开慧对着自己微笑,便不由自主地打了招呼他们之间貌似是早已熟悉了一般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世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乳名霞,字云锦父亲梦想她像朝霞一样璀璨、火红、美观当父亲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留学日本时,杨开慧还不满3岁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杨开慧在板仓乡下度过了童年稍长,杨开慧便扶助妈妈干些家务,或跟着哥哥上山扒柴 杨开慧7岁那年,杨怀中从国外来信,交代向振熙,让杨开慧上学读书。

于是,杨开慧进入与她家斜对门的杨公庙官立第40初级小学读书山冲里本来不让女孩子读书,学校破例为杨开慧和另外6个女孩子办了一个班,首开板仓女孩子上学读书的先河 杨开慧在杨公庙只读了3个学期,便转到离板仓5里多路的隐储学校隐储学校比杨公庙小学大,图书也多 辛亥革命后,杨开慧根据父亲来信的要求,和妈妈向振熙一起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实业女校读书,母女俩同校学习妈妈读实习班,她读附设小学班后来,她们又转到麻林桥邻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小,一向读到毕业 杨开慧聪颖好学,10岁时,已读了大量诗歌小说,她最爱好的是古文诗歌《木兰辞》后来她又阅读了不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功底,并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1912年深秋,她曾给一个表姐写过这样一封信,可见她的文字功底之一斑: 我最爱之姐姐鉴: 许久未晤,甚以为念近维起居多祜,学业日增为颂!妹现发头昏,且生痱子,请医诊治,总难见效校中的课聚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妹与吾姊至好,素承劝戒,有暇望赐教行,以慰系念天气将寒,惟珍重不一此问大安 愚妹 杨开慧 书上 杨开慧随父母迁入长沙城后,就没有再进入学校,而是在父亲的下举行自学了。

4) 1914年2月,湖南第四师范改制并入第一师范根据当局指示,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春季招收的学生和第一师范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6、7、8、9、10五个班级毛泽东被编为仅有30名学生的一年级8班和原来一师的学生相比,毛泽东等原四师的学生等于在一师多读了半年书此后,毛泽东开头了他长达5年半之久的师范学习生涯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是一所免费的公立中等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它也和中国的一切高等学府一样,一师是一所对比民主的开明的新式学校,它的条件和设备也都不错毛泽东、周世钊和其他三四百名身穿蓝色毛纺制服的学生,以及杨怀中及历史教员黎锦熙、国文教员袁仲谦等人一起,都转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杨怀中除了在湖南一师授课外,还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湖南商业特意学校等任教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座落在湖南长沙南门外妙颠峰下的书院坪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导基地,历史上叫做城南书院,是南宋理学家张南轩讲学的地方,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隔湘江相望1903年,在城南书院的根基上,创办了湖南师范馆,辛亥革命以后,湖南师范馆改称为第一师范学校 一师范面对滚滚北上的湘江水,隔江放眼,西岸便是郁郁葱葱的岳麓山。

校园内树木葱郁,环境特别优雅校舍是清一色的两层楼房,圆柱、拱顶,完全仿照西式建筑风格学校正中一座大楼的顶端,镌刻着“湖南第一师范”几个醒目的大字 第一师范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一师的教导方针包括“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活动”,德育体育社会教导“三育并重”;学校还规定了校歌、校旗、制服每当集会的时候,雄浑的校歌声总是在校园的上空激荡: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此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可谓人才荟萃,不仅拥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而且,招收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在湖南,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一师同四师的春季招生不同,是秋季招生因此,毛泽东和其他四师转来的同学,必须重读半年预科他被编入了预科第三班 到了1914年秋,毛泽东才升入本科第8班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在这个学校中,毛泽东的早期思想,受到了杨怀中、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教员分外大的影响杨怀中、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几位老师的住处,是毛泽东常去求学问教的地方。

王季范,字立庵,1884年出世于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王文生,曾在东北任过小官吏,母亲文氏,乃文芝仪的次女,排行六,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毛泽东的二姨妈 王季范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九,是毛泽东的表哥,毛泽东一向叫他九哥王季范从小熟读经书,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根基,他在长沙优级师范毕业后被聘到第一师范任教毛泽东来到一师,他们俩既是亲表兄弟,又是师生关系王季范对毛泽东不仅在经济上经常赋予扶助,在学业上专心教化新中国建立后,王季范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和国务院参事,直到1972年去世 毛泽东与王季范(右二) 王季范毛泽东阅读了《楚辞》、《昭明文选》、《韩昌黎全集》、《资治通鉴》以及曾国藩《家书》等古典文学书籍,为他不断提高古典素养打下了根基 黎锦熙,字劭西,亦作邵西,号鹏庵;1890年出世于湖南省湘潭县晓霞山下一个书香世家,人称“长塘黎氏”他是语言文字学家后来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 黎锦熙仅仅比毛泽东大3岁多,却是毛泽东在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的历史和国文教员毛泽东和黎锦熙常在一起谈论历史,臧否古今人物二人真诚相交,情同挚友,形成了一种介乎师友之间的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黎锦熙还多有往来,更加是解放初期,毛泽东经常一个人跑到黎锦熙家闲聊,认为和他闲聊可以得到好多有益的收获 5) 在第一师范的老师中,杨怀中对毛泽东的影响最深杨怀中的口才并不很好,但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有对比提防实际,所以他授课受到学生的欢喜和崇敬 此时的毛泽东依旧很瘦,一双大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他的发式、手掌和鞋子都说明他是一位年轻的学识分子,一件灰色的长袍取代了肥大的粗布衫他的言谈举止还是慢条斯理,他不是那种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指手画脚的学生,尤其是在师生或同学们聚会时,他更是很少说话 毛泽东分外热爱杨怀中的课他在上课时,静心听讲,专心做笔记;课余时间或是进图书馆或是进阅览室阅读,或是找同学、老师交谈学问,他经常和同学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罗学瓒等同学,一起到天鹅塘杨宅向老师请教各种问题 毛泽东与同窗学友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瓒、萧子升、萧子璋、周世钊等交往紧密,志趣相投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村来的对比贫苦的青年,了解人民的疾苦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研究治学做人的道理,议论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问题 罗学瓒,号荣熙,1894年出世于湖南湘潭县马家河南岸一个农人家庭。

1913年在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第四师范,不久,转入第一师范,和毛泽东在第八班 1911年,萧子升从东山考入湖南省立一师;1912年,他的弟弟萧子璋也从东山考入了湖南省立一师毛泽东在长沙湘乡省中学时,已经先到长沙的萧子璋曾去拜访过他毛泽东由四师转入一师后,三人又同在一个学校学习 蔡和森,原来复姓蔡林,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彬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人,生于上海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立一师,被编入第6班蔡和森和毛泽东一样,长于作文,而且词高意远,有独特见解 张昆弟,1894年出世于湖南省桃江县板溪乡一个农人家庭1913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和蔡和森同在第6班 [附注:毛泽东湖南一师第8班同班同学: 毛泽东、王鹏、王汝霖、邓光岳、田土清、田仁尊、陈拔萃、肖珍元、肖镇湘、李文明、李瑞纶、李育年、杨杰臣、张超、邹蕴真、孟宪慈、罗学瓒、罗翊吾、罗芳桐、周世钊、贺果、贺汝威、胡穆烈、胡光仙、胡德光、姜心培、夏明服、曾正邦、曾驱、童国安、廖衡共31人)] 杨怀中热爱这些好学的青年,更加是毛泽东这位农人出身的学生两代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膜,经常一起纵论天下大事,自由自由,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一师的老师徐特立也曾深深影响过毛泽东 徐特立,出世于1877年2月1日,名懋恂,湖南长沙人18岁开头当私塾老师1910年赴日本考察教导辛亥革命后,选中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不久辞职,创办了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并出任校长被誉为教导界的“长沙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