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266660013 上传时间:2022-03-1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3讲义资料(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肝脏超声造影 2013超声进修群 一、适应证1. 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 FLLs)的定性诊断,如:(1) 常规超声检查或体检时偶然发现的病变。(2) 慢性肝炎、肝硬化,常规超声筛查时发现的病变。(3) 有恶性肿瘤病史,定期超声随访中发现的病变。(4) 肝内脉管(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胆管)内的栓塞物,不能明确其性质。(5) 复杂性囊肿或囊实性肿物。2. 常规超声疑似存在病变,或者其它影像检查发现病变但常规超声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CEUS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并进一步做出定性诊断,或在CEUS引导下进行组织活检、介入治疗。3. 对移植肝,CEUS用于全

2、面评估受体和供肝血管的解剖和通畅程度,以及随访中肝内出现的异常病变。4. 肝外伤(详见腹部实质性器官创伤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5. 肝脏肿瘤消融治疗中CEUS的应用:(1) 治疗前明确肿瘤性质、大小、位置、数目及血供状况。(2) 治疗中引导定位。常规超声上病灶显示不清或边界模糊、肿瘤残留或局部复发难以与原先的消融灶区分时,可采用CEUS引导靶向穿刺,以达到精准的治疗。(3) 治疗结束后即刻或次日判定消融是否有效,以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治疗。(4) 随访中判定肿瘤的局部治疗效果。6. 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3、,TACE)、局部放疗、注药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疗效的评价。 一、 检查前准备1. 造影剂制备及注射要求参见总论。2. 建立患者周围静脉通道。3. 了解受检者临床资料(病史、实验室和其它影像学检查)和检查目的,判断是否适合CEUS检查,排除禁忌症(见总论);并获得知情同意。三、 检查方法按下列顺序分3个步骤:1. 常规超声检查2. 造影条件设置:进入造影检查模式,调节成像条件(方法参见总论)。3. 实施造影: 探头切面置于感兴趣区,目标病灶尽可能位于图像中间。经肘前静脉团注造影剂(参见总论),声诺维常规推荐用量为2.4ml,对肥胖或严重肝硬化、脂肪肝患者,可相应增量至4.8ml。同时打开记时器,观

4、察病灶和周围肝组织的增强情况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约46分钟。造影中启动存储功能,根据检查的目的,按照预定方案存储动态图像。 三、临床应用肝脏CEUS的临床应用相对比较成熟,本指南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本国一项多中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下列推荐意见。1. FLLs的定性诊断在CEUS表现的基础上,可结合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肝病背景、病史和症状、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血象)、其它影像检查(如CECT/CEMRI)等,做病变的定性诊断。(1) 常见恶性FLLs的增强表现恶性FLLs一般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消退至低增强。1) 肝细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c

5、arcinoma, HCC)动脉期肿瘤开始增强时间比肝实质早,部分可见肿瘤血管和包膜增强。直径 5cm的病灶近70%为均匀增强( 2cm者均匀增强达85%),30%为不均匀增强;直径5cm以上的病灶大部分(约76%)为不均匀增强。HCC在CEUS上的典型增强模式是: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至低增强。89%的HCC呈现这种典型增强模式,其中大部分(约70%)在门脉期即消退为低增强。呈现典型增强模式与是否合并肝硬化无明显关系,但在不同大小的肿瘤之间有显著差异。直径 2cm的肿瘤中90%以上表现为典型增强模式。因此直径 2cm的病灶如出现上述典型增强模式及其它增强特点,同时合并肝炎病毒感染阳

6、性或肝硬化,应高度怀疑HCC,若同时伴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诊断可进一步确定。但必须很小心地与肝内胆管癌鉴别(见下)。少数HCC(10%)表现不典型,如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延迟期持续等增强,或三期均呈现低增强或等增强等。多见于较小或病理分化程度较高的病变。 2)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动脉期增强早或与肝实质同步。83%的ICC呈现为类似HCC的典型增强模式,即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至低增强。在典型增强模式的病灶中,63%呈周边不规则带状增强,其余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周边不规则带状增强在直径 5cm的病灶占46%,5

7、cm以上的病灶达69%。ICC与HCC的典型增强模式互为重叠,给鉴别诊断造成困难。周边不规则带状增强是ICC的重要特征,它在HCC中仅占1%,因而可视为鉴别诊断的要点。实验室检查少数ICC患者也可合并肝炎病毒感染阳性或肝硬化甚至AFP阳性,但大多可检测到与ICC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125)水平升高。根据CEUS表现再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考虑,多数可达成正确诊断。对部分鉴别诊断困难者(以小病灶居多),推荐组织活检。 3) 肝转移癌(Metastatic liver cancer, MLC)由于来源的肿瘤不同, CEUS表现可有不同。86%为富血供病灶,表现为动脉期早于肝实质

8、的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或为周边厚环状高增强。MLC的特征是增强消退快,门静脉期甚至动脉晚期即变为低增强,部分病灶在延迟期增强更低,呈无回声,这种特征在大肠癌肝转移时尤为明显。 4) 其它少见的恶性FLLs 表现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符合恶性FLLs的增强规律。(2) 常见良性FLLs的增强表现良性FLLs一般表现为动脉期高或等增强,门脉期/延迟期维持不变或变为等增强,或者三期均呈无增强。1) 肝血管瘤(Hemangioma)典型表现:动脉期增强早或等于肝实质,90%以上呈周边结节状高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向心性填充,有的达到全瘤增强;增强水平保持高或等增强。8%的病灶(直径多在2cm以下)动脉

9、期即呈现全瘤均匀高增强。如增强表现典型,结合临床资料,可初步诊断;随访1年如无明显变化,可以明确诊断。 2) 肝腺瘤(Adenoma)动脉期增强早于肝实质,均匀高增强,病变较大时可见无增强区。门脉期及延迟期仍表现为持续性高或等增强,部分病灶延迟期增强消退至低增强。 3)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动脉期增强早于肝实质,呈均匀高增强,约40%的病灶内可见滋养血管由中央向周围呈轮辐状放射。70%-75%的病灶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为高增强或等增强,部分可见低或无增强的“中央瘢痕”。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可获得诊断。应注意25%-30%的病灶在延迟期有消退

10、现象,多见于合并脂肪肝者。 “中央瘢痕” 4) 肝硬化结节 (Regeneratingnodule)多数与肝实质同时增强,三期均为等增强。少数较大的病灶动脉期增强稍晚于肝实质,增强水平稍低,门脉期及延迟期为等增强。 5) 不典型增生结节 (Dysplasticnodule)不典型增生结节属于HCC的癌前病变,增强表现复杂,可呈现良性或恶性FLLs的增强模式,与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CEUS难以区分不典型增生结节的病理学类型,明确诊断需要组织穿刺活检。 6) 肝局灶性脂肪变或缺损 (Focalfatty change or sparing)与肝实质同步增强,同步消退,三期均呈等增强。 7) 肝囊肿

11、 (Livercyst)表现为三期无增强,边界清楚。 8) 肝脓肿 (Liverabscess)动脉期呈不均匀或以周边为主的高增强,内部可见分隔状增强,分隔间为无增强的坏死液化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或呈等增强。特殊征象是部分病例在动脉早期可见周围肝实质区域性片状增强,多呈楔状。肝脓肿的增强模式有恶性FLLs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如疼痛、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等有助于鉴别诊断,必要时可试行穿刺明确诊断。 9)炎性局灶性病变 (InflammatoryFocal Lesions)炎性局灶性病变(如炎性假瘤、结核、真菌感染等)是一类少见的良性病变,增强特点可以归纳为:增强开始时间早于或与肝组织同步

12、;85%以上动脉期呈现高或等增强;造影剂分布特征多样化,可表现为均匀、不均匀或不规则周边环状增强;70%以上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炎性局灶性病变的增强表现易与恶性病变混淆,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亦常无特殊发现,多需穿刺活检确定诊断。 10)其它少见的FLLs。 表现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符合良性FLLs的增强规律,可以快进慢出表现。 (3) 肝内血管或胆管栓子的增强表现1) 癌栓 (Tumorthrombus)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增强消退。2) 血栓 (Thrombus)三期无增强。 2. FLLs的探测(1) 应用目的:1) 提高检测微小FLLs的灵敏度。2) 探测被CECT/

13、CEMRI发现但常规超声未能显示的病变。3) 介入性诊疗领域的应用(详见下述)。(2) 检查方法1) 一般的探测在注射造影剂后有顺序地搜索式扫查全肝,不要遗漏每一个肝段和死角,直至认为扫查充分或造影剂清除为止。2) 对已由CECT/CEMRI检测出的病变,对照CECT/CEMRI的图像或采用融合成像技术,确定病灶位置,然后注射造影剂,找出病灶并观察其增强表现。 3. 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1) 引导靶向穿刺1) 应用目的: 常规超声下显示不清或边界不清的病灶,在CEUS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清晰显示靶灶,提高活检的准确率,减少穿刺针数。 肝癌消融或其他局部治疗后,通过CEUS检测出常规超声难以辨认的残

14、存或局部进展的肿瘤,并在CEUS引导下精准穿刺,补充治疗。 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通过CEUS检测出常规超声和CECT难以辨认的存活肿瘤,并在CEUS引导下联合消融治疗,提高局部疗效。2) 引导方法:拟穿刺活检的病例参考CECT/CEMRI的图像定位。对消融、TACE后需要补充治疗的病例,首先局部消毒铺巾、局麻,准备好穿刺针具,再注射造影剂,在肿瘤范围显示最大、肿瘤边界最清楚时进行穿刺。(2) 肝脏肿瘤消融治疗的监测1) 应用目的: 评估技术是否成功。 最终判断局部疗效。2) 方法和所见: 评估技术是否成功,是在消融灶内强回声团消失后施行,热消融一般于治疗结束后15-30分钟,对

15、于酒精消融病灶强回声团消失较慢者,可于次日检查。技术成功的标志,是消融范围覆盖肿瘤无偏移,三期为无增强。若覆盖不全或肿瘤残存,表现为动脉期不规则或结节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这种增强模式与热消融后通常出现的充血反应带类似,但后者为消融灶周边比较规整的环形增强,应注意鉴别。 判断局部疗效的时机一般为治疗后1个月。完全消融表现为三期无增强,消融不全表现为动脉期局部结节状高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为低增强。 常规CEUS检查仅获得二维断层图像,难以把握病变全体的增强表现,即使采用多切面变换扫查也难免遗漏,三维CEUS可提高诊断效能,值得强烈推荐。(3) 肝脏肿瘤TACE的疗效评价TACE后

16、由于肿瘤内碘油积聚的影响,CEUS较之CECT可更好地对疗效做出判断。CEUS实施时机尚无统一意见,判断疗效的标准同消融治疗。 4. 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评估(1) 应用目的:1) 移植术前:了解肝脏血管的通畅性,进一步明确诊断肿瘤病灶,排除肝移植禁忌症,选择合适的受体或供体(活体肝移植)。 2) 移植术后:及时发现肝脏血管、胆道并发症。评价肝动脉血栓或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2) 方法和所见1) 移植肝脏CEUS的检查方法同前。评估血管状况时建议降低造影剂用量(如0.5-1ml/次),可多次注射观察,沿血管走行实时追踪扫查,必要时采用微血管成像或高MI爆破模式显示血管。2) 移植后动脉并发症: 肝动脉血栓形成:在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动脉期肝内均无动脉血流灌注显像,仅见门静脉血流灌注。合并局部肝梗死时,表现为肝内楔形无增强区;在晚期,容易形成侧枝,表现为动脉期肝门部的细网状或片状增强。 肝动脉狭窄: 动脉早期可直接显示肝动脉及其走行、形态和狭窄等病变。肝动脉狭窄多表现为吻合口局部狭窄、节段性或多发节段性狭窄,少数可表现为肝动脉弥漫性变细狭窄。 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动脉相早期肝动脉旁圆形或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