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宣明五气篇》原文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6KB
约13页
文档ID:266385485
《宣明五气篇》原文_第1页
1/13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宣明五气篇》原文 《宣明五气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谷气津液,味有五种,各入其五脏,别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 胃受水谷,变化以滋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故曰皆禀①也 平按:《甲乙经》“伯高曰作“岐伯对曰;无“水谷二字禀下,《灵枢》有“气字 ①“禀,萧本作“秉,今据仁和寺本改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五味所喜,谓津液变为五味,那么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脏 平按:《甲乙经》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肾,文法与此不同,而义意相类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水谷化为津液,清气犹如雾露,名营卫,行脉内外,无所滞碍,故曰大通其沉浊者,名为糟粕泌别汁入于膀胱,故曰以次传下也粕,颇洛反 平按:《甲乙经》“谷气下有“营卫俱行四字;“糟粕上无“化字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因前营卫大通之言,故问营卫所行。

平按:《甲乙经》“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既五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卫气出胃上口,营气出于中焦之后,故曰两行道也 平按:“既《灵枢》、《甲乙经》均作“溉行上,《甲乙经》有“焦字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那么出,吸那么入 搏,谤各反,聚也谷化为气,计有四道:精微营卫,以为二道;化为糟粕及浊气并尿,其与精下传,复为一道;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名气海,以为呼吸,复为一道,合为四道也 平按:《甲乙经》“命曰作“名曰《灵枢》“咙作“咽 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那么气衰,一日那么气少矣 天之精气,那么气海中气也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若半日不食,那么肠胃渐虚,谷气衰也一日不食,肠胃大虚,谷气少也七日不食,肠胃虚竭,谷气皆尽,遂命终也 平按:“天之精气《灵枢》、《甲乙经》作“天地之精气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充虚接气,内谷为宝,故因其问,请尽言之 五谷: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那么谓之食,以其疗病那么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脏腑血气之本也,充虚接气,莫大于兹,奉性养生,不成斯须离也黄帝并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脏腑,以为和性之道也案神农及名医《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录注之,冀其学者量而取用也 粳米饭甘, 味苦平,无毒稻米味甘温生 平按:《灵枢》“粳作“秔,音庚《灵枢》、《甲乙经》均无“饭字注“生,原钞作“生,原校作“平 麻酸, 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 大豆咸,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生大豆味甘平 麦苦, 大麦味咸温微寒,无毒,似穬麦无皮穬麦味甘微寒,无毒小麦味甘微寒,无毒 黄黍辛 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黍米味甘温,无毒 五果:枣甘, 大枣味甘平,杀乌头毒生枣味辛 李酸, 人,味辛甘平,无毒实,味苦 平按:注“人,别本作“李 栗咸, 栗味咸温,无毒。

杏苦, 核,味甘苦温花,味苦,无毒实,味□酸 桃辛 核,味苦甘平,无毒实,味咸 五畜:牛甘, 肉味甘平,无毒 犬酸, 牝犬肉味咸酸,无毒 猪咸, 肉味苦 平按:《甲乙经》“猪作“豕,下同 羊苦, 味甘大热,无毒 鸡辛 丹雄鸡味甘微温微寒,无毒白雄鸡肉微温乌雄鸡肉温也 平按:《甲乙经》“牛、犬、豕、羊、鸡下,均有“肉字 五菜:葵甘, 冬葵子味甘寒,无毒,黄芩为之使葵根味甘寒,无毒叶为百菜主 韭酸, 味辛酸温,无毒 藿咸, 案《别录》:小豆叶为藿 薤苦, 味辛苦温,无毒 葱辛 葱实味辛温,无毒根主伤寒头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养生疗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 平按:《甲乙经》“黄、青、黑、赤、白下,均无“色字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 脾病食甘,《素问》甘味补,苦味为泻。

平按:“所言五宜者,《灵枢》作“五宜所言五色者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心病食苦,《素问》咸味补,甘味为泻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肾病食咸,《素问》咸味泻,苦味为补也黄卷,以大豆为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肝病食酸,《素问》酸味泻,辛味为补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肺病食辛,《素问》辛味泻,酸味为补 平按:《甲乙经》“黍上无“黄字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所克之脏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 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资肝也 平按:《素问》无“饭字枣下《灵枢》《素问》均有“葵字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 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资子也 平按:“食酸下,《素问》有“小豆二字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应依新校正补入犬肉下,《灵枢》有“麻字李下《素问》、《灵枢》均有“韭字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 脾者,土也。

咸者,水也土克于水,水味咸也,故食咸以资于脾也 平按:“栗下,《素问》、《灵枢》均有“藿字《素问》此段在“肺色白段之下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 肺者,金也苦者,火也火克于金也,以能克为资也 平按:“杏下《素问》、《灵枢》均有“薤字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皆辛 肾者,水也辛者,金也金生于水,以母资子 平按:“桃下《素问》、《灵枢》均有“葱字 辛散, 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 酸收, 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 甘缓, 脾甘性缓,欲得缓者,食甘以缓之 苦坚, 心苦性坚,欲得坚者,食苦以坚之 咸濡 肾咸性濡,欲得濡者,食咸以濡也 平按:“濡《素问》作“耎,下同 毒药攻邪, 前总言五味有摄养之功,今说毒药攻邪之要邪,谓风寒暑湿外邪者也毒药俱有五味,故次言之 五谷为养, 五谷五味,为养生之主也 五果为助, 五果五味,助谷之资 五畜为益, 五畜五味,益谷之资 五菜为埤, 五菜五味,埤谷之资。

平按:“埤《素问》作“充袁刻作“稗,恐误 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 谷之气味入身,养人五精,益人五气也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 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脏也散、收、缓、坚、濡等,调五脏也 平按:《素问》“五下无“味字 四时五脏病,五味所宜 于四时中,五脏有所宜,五味有所宜 平按:《素问》“病下有“随字 黄帝问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 平按:□《汉书·高祖本记》“年老□病勿遣,作“□,乃古文“癃字也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大贡反,心气流泄疾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五味各走五脏所生,益其筋、血、气、骨、肉等,缺乏皆有所少,有余并招于病,其理是要,故请闻之 平按:《灵枢》“欧作“呕,下同 少俞对曰:酸入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涩,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为涩收,故上行两焦,不能与营俱出而行,复不能自反还入于胃也。

不出那么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通,故□ 既不能出胃,因胃气热,下渗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耎,故得酸那么缩约不通,所以成病为□,□,淋也胞,苞盛尿也 平按:《灵枢》“濡作“懦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走筋 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故酸入走于此阴器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那么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那么血涘,血涘那么胃汁注之,注之那么胃中竭,竭那么咽路焦,故舌干善渴 肾主于骨,咸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为水也咸味之气,走于中焦血脉之中,以咸与血相得,即涩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干,所以渴也咽为下食,又通于涎,故为路也涘,音俟,水厓,义当凝也 平按:《灵枢》“血涘,血涘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血脉从中焦而起,以通血气,故味之咸味,走于血也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 洞,通泄也。

辛气剽悍,走于上焦,上焦卫气行于脉外,营腠理诸阳 姜韭之气薰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以姜、韭之气辛薰,营卫之气非时受之,那么辛气久留心下,故令心气洞泄也 辛者,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矣 辛走卫气,即与卫气俱行,故辛入胃,即与卫气汗俱出也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欧 苦是火味,计其走血以取资骨令坚,故苦走骨也苦味固执,五谷之气不能胜之,故入三焦,那么营卫不通,下焦复约,所以食之还出,名曰变欧也 平按:《灵枢》“管作“脘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 齿为骨余,以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