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66350439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荀鹤小松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1)请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2)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即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 解析:(1)分析小松形象要留神联系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刺”“出”,另外,要留神联系松树小时生存的环境。 (2)对主题的理解,要留神三、四句的探讨,既是一种讥讽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这首诗也是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2、答案:(1)“刺”,切实勾画出形状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出”字写出其锐不成挡的进展势头。把其固执不屈的性格、大胆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2)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留神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对人才出身卑微而终成大业的斟酌,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赏析 这首小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葱翠凌云,迎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确实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

3、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成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切实地勾画出小松形状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固执不屈的性格、大胆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进展变化

4、的情景,而且在布局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进展总是循序渐进,不成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切、保护小松的人,时时查看、对比,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切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目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保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慨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凄凉的命运吗?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