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266265463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旅游产业讲解材料(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主 讲 人:郑 钧第一节:旅游产业的构成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二、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

2、结构,对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1、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2、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3、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

3、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

4、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

5、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 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

6、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

7、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四、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

8、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重化工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

9、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

10、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五、旅游产业结构的构成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业内部各大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比例关系。1 三大支柱说:这种观点认为旅游业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三大行业构成。2 六大要素说:依据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把旅游业大致分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资源、旅游娱乐、旅游购物六大行业。3 “局限论”:(1)国家统计部门的观点:仅指旅行社和旅游公司。(2)国家旅游局统计部门的观点:包括旅游管理机构(旅游行政机关)、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不包括社会旅馆、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

11、其他旅游企业。4 “宽泛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都应划入旅游业的范围中。(1)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这种观点认为旅游业不仅包括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相关服务业这些直接旅游部门;而且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农林渔业、纺织业、供水供电等行业。(2)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的观点:旅游业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饭店业、地上和水上交通客运业、航空客运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技术服务业、政府服务、媒体/娱乐服务业、其他消、个人/家政服务业共十三个行业。5 传统观点:(1)Mikkleton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旅游业主要由五大部门构成。1住宿接待部门:2游览场所经营部门:3交通运输

12、部门:4旅行业务组织部门:各种旅游批发、零售、代理商。5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各级旅游组织和旅游协会。(2)Lundberg的观点:1交通设施:2住宿设施:3餐饮设施:4娱乐设施:国家公园、露营地、音乐厅、剧院。5旅游吸引物:主题公园、博物馆、历史城镇、花园、天然奇观、豪华住宅区。6旅游点开发:各种旅游市场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建筑及工程、财政及金融机构。7旅游研究:各种关于旅游问题(旅游行为、旅游心理)的研究机构。8政府办事机构:6 世界旅游组织(WTO)的观点:这种观点从供给的角度来确定旅游业的构成。把旅游产品分成特征旅游产品、旅游相关产品、旅游整体产品三种。(1)特征旅游产品:住宿、餐饮、长途

13、交通、旅行社服务、娱乐和休闲、文化服务等。(2)旅游相关产品:游客参与消费,消费比重较高,如旅游商品、短途交通。(3)整体旅游产品: 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从量的角度进行分类和统计。第二节: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一、饭店业1 市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大型的饭店集团公司2 饭店产品的差异化不够明显3 进入或退出壁垒(1)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2)产品差异化形成的进入壁垒(3)政策和制度形成的进入壁垒(4)策略性阻止行为形成的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指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我国饭店业的退出壁垒较高,是一个“活不好、死不了、跑不了”的高退出行业壁垒。其理由如下:(1)劳动密集性行业,企业退出

14、市场则劳动力的安置成本较高。(2)退出面临较高的沉没成本。4 我国饭店横向一体化发展缓慢(1)我国特殊的旅游发展道路,有利于国外饭店形成集团,不利于国内本土饭店形成集团(2)国有饭店产权的不可流动性(3)既得利益的阻扰(4)缺乏经营战略世界著名国际连锁饭店主要有巴斯(98个国家)、最佳西方国际(84)、雅高(81)、史达屋(80)、卡尔逊(57)、马里奥特(56)、希尔顿国际(53)、福特(51)、凯悦(35)。5 我国旅游饭店业的优化发展方向1 优化档次结构和地区结构 目前我国饭店业呈现较严重的结构性过剩现象, 迫切需要进行行业结构调整。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和档次结构的不

15、平衡上。(1)从所有制结构来看, 目前我国饭店仍然以国有饭店为主,,其它经济类型为辅,6年国有和集体经济所有的饭店占到全行业的, 但其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难以同股份制饭店、外资饭店以及港澳台资饭店抗衡, 非国有经济所有的饭店客户出租率普遍高出个百分点。 (2)从饭店业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和旅游业发达地区、城市,其经营状况也明显好于其它地区。在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各项指标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稳稳占据行业前位, 而中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明显落后。(3)从各档次饭店数量上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四五星级的高档次饭店比例比较合适,中档以及未评级饭店数量占到全

16、部饭店的左右,中低档饭店供给速度过快。2 优化组织结构,实行集团化和网络化(1)饭店集团化的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2)我国饭店集团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中国饭店管理公司的总体规模和产业集中程度均有较快的增长。以中国本土规模最大的30家饭店管理公司为例,其成员饭店的数量和房间数量都比2005年有明显提高。其中客房数量超过10000间的管理公司有9家,客房数量在5000间10000间的管理公司有8家,其余13家管理公司的管理规模也都在2000间客房以上。 (3)中低档饭店集团的发展业绩成为年度中的突出亮点 在客房量超过10000间的7个集团中,“锦江之星”、“如家”、“美林阁”、“莫太”等4家都是从事中低档饭店经营的品牌,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于中国饭店集团的第一方阵,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品牌的连锁和系统的支撑。他们的成功还同时揭示出另外一个规律,既要想把集团做大,必须首先把企业做强;如果做大是发展的目标,做强就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4)品牌连锁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饭店集团追逐的目标 现阶段中国饭店集团几乎都是以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