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春望(杜甫)全诗解析1600字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11KB
约5页
文档ID:266179964
春望(杜甫)全诗解析1600字_第1页
1/5

    春望(杜甫)全诗解析1600字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题解]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深厚感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字句浅释】1、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见2、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国破:指安史乱军攻下唐都长安3、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惊心:心神为之震撼4、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家书:家信抵万金:极言家信之难得5、白头:头上白发浑:简直;浑欲:简直要簪:即簪子,古人用来束发或作装饰;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全诗串讲】国都残破,山河依旧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树长草深感伤时势,花儿也都落泪;怅恨别离,鸟儿也会惊心春来三月,战火仍然未断;消息阻隔,家信价值万金发愁搔头,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难别紧言外之意】春望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喜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战争连续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断绝,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书抵万金”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宜其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心中愁闷便频频搔首,乃至发落稀疏、新发短浅,连簪子都几乎要别不住了,足见忧愁之深长不断且于家国之恨外,又见白发衰落、老之将至,更增一层垂暮之哀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第二篇:杜甫诗赏析 3900字月夜(杜甫)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6. 闺中:内室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