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公开课)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266124123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公开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电子备课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四课题习作例文课时共(一 )课时 第(1)课时一次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审批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设计意图检测导入(5)分一 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3)回顾主要内容。师:课

2、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生回答。2.回顾写作方法。(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3.导入新课。(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3)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一、例文探究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 2.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的?介绍

3、了哪些景物? 4.第5自然段中,作者介绍了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导学探究(24)分二 学习例文1.学习颐和园。(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出示课件。课件出示:这是美丽_的颐和园。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美丽)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课件出示句子。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

4、子的作用。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3)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 生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随机点拨。a.长廊。(课件出示段落)预设1: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预设2: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预设3: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生齐读。b.万寿山脚下。(课件出示段落)预设1:联

5、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预设: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c.昆明湖。(课件出示段落)师指名读句子,相机引导: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预设:静)师顺势引导: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l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l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师: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师小结: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他游昆明湖的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6、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4)总结学法。师: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板书:画路线图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过渡句)2.按照颐和园的学法自学七月的天山。(1)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运用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自学七月的天山。(2)生自学七月的天山,边读边思考。(3)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4)师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总结。中心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过渡句。a.

7、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b.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c.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路线图: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主要景点及特点。a.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b.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c.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多媒体课

8、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的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按一定顺序写景。描写景物的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空间顺序通过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移步换景法等顺序。课文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跟随作者的脚步,通过“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9、,就是昆明湖”等语句自然过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抓住特征,仔细观察。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多种角度观察,即抓住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大小等。课文在第2自然段分别从总体的“长”、内部、外部介绍长廊;在第3自然段,用“耸立”一词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广;第4自然段用“黄、绿、朱红”等描写了琉璃瓦屋顶和宫墙的颜色;第5自然段描写了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且姿态不一等特点。每处景物都将其特征描写得细致准确。测评反馈( 5)分1.归纳写法。(1)师引导: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2)生讨论后回答。预设1: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

10、里,由高到低。预设2: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2.师归纳。(出示课件)课件出示:(1)描写景物时: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2)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3.学以致用。(1)师:让我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即景抒情。(2)生练写,师巡视指导。多媒体课件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实践,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小结拓展(6 )分课堂总结。多媒体。写景文章要使读者印象深刻,不仅要写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只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本文在第2自然段就从高耸的雪峰,到峭壁断崖下飞泻下来的雪水,再到山脚下的溪流,静景与动景结合,更突出了天山的美,更表现出了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喜悦。任何景物都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板书设计 习作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