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科研选题的标准、路径与策略

tang****xu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90KB
约18页
文档ID:266094625
教育科研选题的标准、路径与策略_第1页
1/18

《教育科研选题的标准、路径与策略》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为研究战略的起点选题既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研活动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课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的成败选得好事半功倍;选得不好则劳而无功因此,研究者,尤其是那些刚刚涉入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手”,应认真、慎重地对待选题一、教育科研选题的基本标准1. 课题应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价值通常是指事物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教育科研课题的理论价值是指课题满足教育理论发展需要的程度越是能满足教育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对教育科研发展推动作用越大的课题,其理论价值越大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或理论上的完善,是教育科研课题理论价值体现的几种主要形式课题的应用价值是指课题满足教育实践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这类课题往往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其研究对教育实践乃至社会实践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因操作性强而往往成为实践活动的依据。

其价值主要体现为:解决了教育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直接为教育工作原则、内容、方法提供了依据等等方面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区分是相对的有的课题可能侧重于体现理论价值,有的可能侧重于体现应用价值但即使是纯理论研究,也可以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间接地体现出应用价值应用研究的课题对其研究结果经过进一步的抽象、概括,也可以上升到理论,从而具有理论价值因此,对课题研究的价值,不宜作绝对化的理解2. 课题应有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根本谈不上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因此,教育科研选题,应选择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尽管研究过程中也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应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主,要超越前人已达到的成就科研上的创新,有几种不同的境界著名的文学史家王瑶,把学术文章分为以下几种境界:“一曰有口皆碑,成为定论;二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三曰虽有偏颇,不乏创造;最不好的是人云亦云,空话连篇所谓创新,不可能通篇皆新,一篇文章有几处新意就不错了不乏创见”,即使“有偏颇”,也还是好文章,至于通篇“无一字无来历”,写的都是别人说过的话,是众所周知的陈词滥调,就无任何价值可言了有创见、有新意是教育科研论文的1灵魂,也是衡量一篇科研论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选题中的创新不能理解为“标新立异”、“追求时髦”诚如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在有些人看来,新的就是好的,中国没有的就是好的古人没有讲过的就是好的他们把过去的传统的公认的东西一概斥之为过时、陈腐,认为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全盘否定过去的东西这种思潮借思想解放之风到处泛滥这种追求新奇之风,会把科学引入歧途因此,在科研选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实事求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故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要推动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3. 课题要有科学性任何课题都不是凭空臆想,胡编乱造的产物,而是基于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没有科学依据的选题,要么是胡编乱造、骗人骗己,要么是得不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因此,教育科研选题必须保证课题的科学性课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课题应以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使所选的课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题必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课题应纳入教育科学的某个理论体系中加以研究和处理,使课题研究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课题的科学性,其次表现在课题要以一定的经验事实为依据,使课题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其课题的产生也要基于人们的经验及经验赖以产生的客观事实。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研究课题也是无法进行研究的课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所选的课题应具体、明确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内容乃至研究的方法应尽量在课题设计中明确体现出来,不能空泛、笼统、模糊否则就可能因为课题欠具体、明确,缺乏应用的针对性,导致研究无从下手4. 课题能获得结果获得研究结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有很多研究课题看起来很有研究价值,但因受研究者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未必能获得研究的结果,这样的选题再有价值也不宜选择影响研究者获得某项研究结论的主观因素包括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研究兴趣;客观因素包括是否有适当的研究工具,是否有足够的参考资料以及学术道德的制约等因素因此,研究者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挑选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二、教育科研选题的主要路径1. 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今迅速变革发展的社会不断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临着一些新的重大问题,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既能拓展教育研究选题的范围,也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2. 从教育实践中选题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教育工作者只要做有心人,就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中就可以选择提炼出大量的研究课题,且选出的课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实践中选题应注意对问题进行科学提炼、抓住问题的关键3. 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课题教育信息资料往往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教育思路、教育经验体会、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动态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是受国外的“暗示教学法”的启示创建的;“中小学各科单元达标教学的实验研究”,是受到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育信息的作用,随时关注教育科学的新动向、新进展,从而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随时提出研究的课题除通过上述途径获取教育信息,提炼教育课题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学术活动获取教育信息。

4. 从《课题指南》中选题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学术团体、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往往根据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下达供研究人员参考的《课题指南》列入《课题指南》中的课题,往往出自教育专家之手,有较强的科学性、现实针对性,且符合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从中选题容易受到重视、获得研究经费的支持,故从《课题指南》中选题,不失为一种选题的“捷径”三、教育科研选题的基本思维策略1. 类比思考策略类比思考策略是根据两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的一种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思维方法相似性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大到宇宙星系之间,小到每个原子运动的形式都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普朗克曾感叹道:“从表而看来,自然界的现象千差万别,但是在不相干的领域常常体现着类似的简单原理,如果没有这种情况,以比喻和类推为主要手段的人类思维去探讨自然奥妙,不知要困难多少倍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提出问题,是一种主要的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策略德国飞机制造商从鲨鱼“皮肤”上得到启示:为什么身体粗糙的鲨鱼会是鱼类中游泳的佼佼者呢根据这一问题他们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流体实验,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最后创造了一种新的机身飞机仿鲨鱼皮肤的节能飞机。

这种通过类比的方式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现象不仅大量存在于自然科学中,也同样大量存在于教育科学中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7世纪完成的名著《大教学论》,就是在把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作类比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夸美纽斯的依据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成长遵循自然的规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艺术,故教育应遵循自然的规律《教育社会学》、《教育系统论》也是研究者运用类比的方法,前者把学校类比社会,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形成的;后者则是把学校类比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的因此,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大量的问题,选择出大量的研究课题2. 对立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是指从己有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一种方法如英国科学家法拉弟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反过来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以此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验,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我国,近年来有人针对现实中人们只关注对正面文化,如对“真实”宣扬、对“善良”的赞誉、对“美好”的描绘,忽视对负面文化的阐发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研究负面文化的课题,并写成了专著,如高帆的《虚假论》,文清源的《错误论》及李兴武的《丑陋论》等。

在教育领域,也有不少研究者运用了对立面的选题策略如孙孔懿的《教育失误论》,石欧的《教学病理学》,就是从教育、教学的积极方面的对立面选题这种方式所确定的课题,往往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3. 转换思考策略转换思考策略是指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转换,从而获取新的研究课题的思维方法转换思维策略是一种没有直接的道路可走时,通过间接道路巧妙绕过障碍物的一种思考策略如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或用几何的方法解决代数问题,都是运用了转换思维的策略转换思维策略不是以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而是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己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如对教学这一学校中最经常进行的认识活动的研究,最初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认识它的特点与规律,后来又发现了活动的另一面一一学生的学,由此提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得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从教师教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得出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而认识到从教的角度或只从学的角度认识教学,都不可能得到全面的认识,全面的认识也不等于把这两个方面的结论简单相加,而应该从教与学的务种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教学的规律这种视角的转换,就可以产生出一批新的研究课题,如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数学教学中的讲与练等。

4. 移植思考策略移植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其他领域而导致新课题产生的一种思维策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移植是科学发现的一种主要方法,大多数发现都可以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时,往往有助于进一步发现在科技史上,许多新课题、新发明均来自于移植如美国11号所使用的“月球轨道指令舱”与“登月舱”分离方法,实际上就是移植的巨轮不能泊岸时而用驳船靠岸的方法移植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在教育科学研究选题中运用较多的是原理移植、方法移植如将管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领域,就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管理学》;将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领域,便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方法移植在教育领域上也被广泛使用,导致了一些新课题、新学科的产生,如《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系统论》等等,就是将统计、测量及系统的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而产生的新学科江新华,《教学与管理》xx,4)第二篇: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教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一、自我反思在与自我的对话中成长1.反思与教师发展波斯纳曾将教师的成长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在其有限的工作生涯中,随着时间的推延确实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但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经验并不一定意味着成长,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剖析和研究。

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2.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