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范文

上传人:追*** 文档编号:265626321 上传时间:2022-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范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解析及地位。诉衷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板块的第二课。第六板块的主题是抒怀。陆游在诉衷情这首词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本板块的“表达”是“美德在我身边”。而诗人的爱国的美德,这也正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因此教学本课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二)说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

2、的自学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对诗歌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以上所述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书下注释、借助资料、查找工具书等方法自学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这首词,抓住“匹马”、“梦断”、“觅”、“暗”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3、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联想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三)说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词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

3、这首词,体会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四)说学生。我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了有关陆游、陆游的诗、创作背景以及南宋历史方面的资料。二、说教法。本节课以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主线,思路清晰。通过课前积累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认识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然后通过深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陆游还是一位充满悲愤、无奈、遗憾、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诗人。在人物形象丰满的同时理清词的情感线索,达到理解词的思想感情的目的。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

4、有意义的作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导读法和讨论法。1、情境导读法。情境导读法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的教学方法。这首词苍凉悲壮,慷慨沉郁,采用情境导读的方法,能使学生更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一是开发课程资源,补充陆游的充满豪情的诗句激发情感,朗读词的上阙的前两句;二是用古代战争的视频凸显陆游的英勇和报国之志,再读上阙的前两句;三是用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一咏三叹地引读下阙,激发学生情感;四是选择恰当的音乐创设情境,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壮志未酬的悲愤;五是老师用激情的范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六是以诗解词创设情境,引入示儿一诗,感

5、受诗人的爱国之梦,再读这首词。2、讨论法。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同一词句有多元的理解,对诗人的情感有不同的体会,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以统一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三、说学法。“教为不教,学为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本课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老师先做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词的方法和学诗的方法是一样的,在学生回忆出以前学诗的方法后就让学生自主学

6、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再以学定教,发挥老师导的作用。四、说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分三大板块。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让学生回忆陆游的诗歌,背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从中知道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后学生读题解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初步感知。了解题目的意思。)二、初读词,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大声练习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2、指名读,学生从这两方面评价。3、齐读。(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词读正确、通顺。)三、品读词,体会情感。1、教给学词的方法。“学习词和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一样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用哪些方法学习古诗了?”学生可能会说:

7、“通过书下注释。” 有的可能会说:“借助资料。”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查找工具书。”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问老师,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学这首词。)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首词。“同学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看你体会到一个怎样的陆游,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有体会后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3、 学生汇报。(1)品读上阙的前两句。幻灯片出示上阙的前两句,然学生说体会到一个怎样的陆游?学生可能会抓住“万里”和“匹马”这两个重点词语体会到英勇的陆游,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前两句,如果读的不到位,可以补充陆游的诗句和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情

8、感,再读。然后追问“还从这两句的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一个怎样的陆游?”学生说到别的词语再相机指导。“封侯”是一个典故,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由老师来讲解。(2)品读上阙的后两句。上阙的后两句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料理解“梦断” 。再抓住“暗”体会梦断后的陆游又是怎样的陆游,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指导朗读后两句,可以配乐创设情境。上阙学完后再读,体会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情感变化。(3)品读下阙。上阙学完后老师过渡“梦断后的陆游又是怎样的陆游”然后配乐范读下阙。“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又听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遗憾的陆游,无奈的陆游,悲愤的陆游,不得志的陆游”等等。此时老师引读“胡应灭,却”生接读

9、“胡未灭”。老师引读“鬓不该秋,却” 生接读“鬓先秋”。老师引读“本应身在天山,却”生接读“身老沧州”。老师用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 “如果诗人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便鬓先秋又何妨,可惜啊可惜!”指名读。“如果诗人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便战死沙场又何妨,可叹啊可叹!指名读; “如果诗人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也许他的人生就会多一份豪情,少一份悲情” 指名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得到升华。)4、升华情感,理解诗人梦断的是什么,没断的又是什么?学生读示儿。谈感受5、配乐朗读指名读齐读五、归纳总结。这节课通过我们自己学习,我们知道了这首词表现了陆游

10、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感,也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我想通过以上以读为主的扎实的语言实践,以及词中丰富的情感,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积淀起来,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说课稿 篇2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分析:“笛声”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内容以“名人小传”为主题,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比喻、排比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能进入课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知道他们想什么、追求什么,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笛声“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聂守信小时候受老木匠的笛声吸引,跟随老木匠学吹笛的故事。表现了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课文围绕课题“笛声”,以

11、“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这句话开篇,先用老木匠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而后重点记叙了聂守信沉醉于这种音乐中,用自己的真情和实际行动打动老木匠,开始学笛的过程。最后仍以“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这句话为结尾,又一次营造了一种人间美景。文章首尾呼应,思路清晰,语言清新优美,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所以我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对描写老木匠笛声的语句的品读,以及对聂守信心理活动的揣摩,引导学生由笛声走进心声,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想想聂守信向老木匠拜师学艺的过程,加深对聂守信的认识。二、学生情况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够在课前自主预习,并完成一些基础的学习任务:独

12、立识字,查词义,读课文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词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一定的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生对“聂守信”知道的较少,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难度。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从课外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学生朗读中,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朗读表达出来的同学不多,“如何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体验人物情感”,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我想在教学中找准训练点,开展扎扎实实的语文阅读尤为重要。三、教学设计思想一是、乐曲导入,初读课文通过初读课文,交流直觉感受,在整体感知中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初步体会“聂耳”、“老木匠”、“笛声”这三

13、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读懂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二是、简介聂耳、品读“笛声”,欣积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引读,体会这三个词语描绘的是不同的笛声,这是对聂耳所听到的笛声的总的概括,通过提示性引读,体会三个词语的并列关系。在理解“啼啭”、“喧噪”、“啁啾”这三个词义的基础上,进而体会笛声的出神入化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尝试通过让学生聆听如小鸟般鸣唱的笛声,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体会那时而清脆婉转,时而热闹灵动,时而此起彼伏的美妙笛声,在化解难点的同时,通过诵读,感受聂耳对音乐的悟性。三是、理解“渴慕”,品悟“莫逆之交”关于聂耳向老木匠学吹笛这一内容,课文只有一句话:“在共同的劳

14、动里,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上下文有较大的跳跃,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通过组织学生想象他们的对话,来补充文本的缺失,丰富文本的内容,从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会聂耳对笛声的迷恋,对吹笛的向往,进而理解在共同的志趣中一老一小成为了知己,成为了知音,成为了莫逆之交。把课文中优美的语段串连起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读优美句子,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必定是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富有灵性的画面。无数次与文本的感悟和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嫩江县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上册中的黄久平。今天我说课的题

15、目是美猴王,本节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十四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二是教学方法;三是学法指导;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自评。一,首先我来介绍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美猴王这一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作者抓住了猴子的特点,突出了猴王的特性。是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良好的范文。美猴王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学习本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水平,这是一般的小说做不到的。而且这篇文章情节生动,猴王个性鲜明,深受学生喜爱;语言通俗,生动,简洁十分适合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从猴王身上学习追求自由,自信,勇敢的思想和品格。(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能力目标:在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