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给学生留下什么》的体会平塘县实验小学 胡应宽2021年寒假假期,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写的《教育给学生留下什么》和由林玮,卓千恵翻译,美国作家[加]娜丁、伯克、哈里斯著《深井效应》,读完两本书,面对时下教育的现象,几番思索,我豁然开朗我们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检测、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能力、核心素养 一、学习活动的亲身体验 在平常一节课的小结环节,我们会问学生,你收获了什么? 这个时候学生的回答体现他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往往也会有学生说出其他的收获,或来自教师的表扬,或来自自身的进步,不论哪种,都是呈现在学生身上的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我在上次上公开课的时候,由于课前没有做足学生的思想工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糟糕透了课后,当我把这样反馈在班上说出来时,很少有学生体验到,这是失败的一节课因为他们对于课堂并没有一定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在课堂上,课堂上也忌讳有太多学生感知不到的东西,这样的话他们无法形成对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可以多让学生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让这样的感知清晰的表述出来,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体验感。
教育要留给学生的东西有很多,体验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体验,或许学生就无法感知到一些东西像生活中的数字,我们用直尺来呈现让学生去感知不同数字的大小和数序知识从生活中来,有体验感,就是有了经验,才更容易被学生感知得到 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毫无疑问来自于一个理想的分数这样的理解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然而,其实学习的获得感更多地来自于阅读没有任何的活动比阅读更能给人带来获得感,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大脑在思考,情绪在体验,十分容易感同身受由此,我们知道好的图书、给人以思想的洗礼,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学习上的获得感,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是到达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中的获得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是对知识已经掌握好的满足,或是对自我认知进步而产生的愉快,或是对学习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快乐总之,这是一种类似于幸福感的体验对于班上后20%的学生来说,他们极难突破的两道封锁线,一是最近发展区,二是学习上的获得感无助,迷茫,吃力,低效,这些都是后进生的学习特点如何才能转变这样的情况呢?我以为“外补不如内调”,“养元还需固本”,大量阅读才是最佳的途径和策略阅读可以不断地丰富大脑的元认知,逐渐提高智力,理解力,感受力,学习力。
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阅读也需要自己的感悟如果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坚持写日记,写随想等,效果也许会更好 二、不断进取的成长意识 成长是无止境的,所以必须先具备谦卑这样的品质的匹配生活中,成长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往往表现不够完美时,时常拿出来做做挡箭牌或者自我揶揄其实,成长是一种心态,一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向往,一种由菜鸟到教练的不断升级,一种由表现糟糕到表现出色的转变,我总是很期待自己的成长,同样的,也对学生的成长很期待要有成长的意识,最好同时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前自己代班的时候有,也讲成长,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成长触及意识形态领域,无法量化或精细化所以,我们提倡把成长作为“一种自觉”来推广班上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不断强化他的这种成长的意识,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语有云:成大事者,不谓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有百折不挠,方能超越自我,走向美好 三、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学无止境《教育给学生留下什么》多数是华应龙老师在平常工作中的教学随笔,他在书中给我们教师传递了一个信息,教师要做真、善、美的统一体,要与学生教学相长,所以倡导我们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不断践行之阅读和写作是引领人成长的助推器。
我们应该努力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在所有的习惯里,我认为阅读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因为它可以促进人思想的新陈代谢,迅速渗透科学先进的理念意识,形成有效合理的反馈系统,最终走向核心素养的提升而深度学习的发生,条件之一,是有广泛的阅读积淀和知识储备,即较为广阔的学习背景所以教师要多看书,更重要的是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把这种习惯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