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形容莲花品质清高的诗句 篇一:赞美荷花的诗句 赞美荷花的诗句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深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终究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仆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乌栖曲 张籍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扬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曲池奇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扬君不知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 唐·李康成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云起风生归路长归路长,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盆池 唐·韩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重台莲 唐·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新荷 唐.李群玉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莲 唐.温庭筠 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篇二:写荷花的诗句 篇一:有关荷花的诗句 有关莲花的诗词和作文 1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 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4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许 5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6采莲曲 :【白居易】 年头:【唐】 体裁:【七绝】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解释】: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害羞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隔浦莲 :【白居易】 年头:【唐】 体裁:【乐府】 隔浦爱红莲, 昨日看犹在 夜来风吹落, 只得一回采 花开虽有明年期, 复愁明年还暂时 8采莲曲 :【崔国辅】 年头:【唐】 体裁:【未知】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净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切实、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仆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那么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辉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 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馥郁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滚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旋绕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旋绕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烈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惦记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倾慕之情 诗人很擅长抓获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新颖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陆龟蒙】 年头:【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解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概括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那么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映照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秀美的色调,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赏识那红裳翠盖,又谁留神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理应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自身落莫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
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悄悄地低着头,又貌似有无穷的幽恨假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调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外形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更加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溶解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天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成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头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却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辉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采莲曲二首 :【王昌龄】 年头:【唐】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假设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却自始至终不让 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展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观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高明地把采莲少女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遍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秀美宛如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崭新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观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娇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那么与娇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观的大自然的一片面,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诚恳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调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辨识,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猛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注视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诧异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值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领会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依旧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咏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