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香河历史传说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48KB
约20页
文档ID:265020189
香河历史传说_第1页
1/20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香河历史传说 篇一:中国香河来历 香河历史长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其建制远溯辽宋,辽太宗在此设淑阳郡,时城东南滨水,掬觉微香,故名香河,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朝燕王朱棣曾有意在此建都,后因统兵北上,在此留下一大憾事香河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曾诞生了京剧名家郝寿臣、武术大师张策、学界泰斗张中行等誉满华夏的名师大家解放战役时期轰动中外的安平事情即发生在香河,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创作原型即源自香河青年作家张玉清、李树松创作的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坛引起猛烈反响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高运甲亲笔题词“南有江阴,北有香河” 香河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之后,逃到大草原以北的元兵时常犯界于是,朱元璋封四太子朱棣为燕王,挂帅扫北,并派军师刘伯温随军出征很快,燕王就平定了元兵这时,燕王蓄意自主君主,便派刘伯温寻地建都一日燕王带人来到香河淑阳镇时值六月,淑阳周围小河环绕,水中芰荷盛开,风景秀丽,香 气袭人燕王赞不绝口:“此处真乃香河也!”刘伯温一见燕王有意在此建都,便勘测制图出工时,因缺砖少木,只好大图小建,变成一座小城,东西南北周围都是一里,比北京小了十倍。

城的四门仍与北京城一样,直出直入,没有回避墙,也没建接官亭因此,香河城有小北京之称从明朝到清朝,香河县都属朝廷直管,无论多大官来,香河知县一律不接不送,所以称直隶香河 卸甲庄的传闻 传闻隋末唐初,北平王罗义的儿子罗成,在香河中了隋兵匿伏,兵败而逃隋兵穷追不舍,用箭射死了罗成的战马,罗成慌不择路,步行逃命由于身披重甲,行动艰苦,罗成不得不脱掉了铠甲卸甲后,又遇一条小河挡住去路,罗成只好下水,但因淤泥太深,罗成陷在河中,被追来的隋兵乱箭射死,在河里漂了一层箭杆后来,罗成卸甲的地方逐渐形成村落,村民们为了纪念罗成,把村子叫作了卸甲庄,把罗成遇难的那条小河,叫作箭杆河 铁佛堂的传闻 早年间,香河一带发大水,漂来一个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铁佛人们遂破土建寺,将铁佛安放(转载自:.xiaocaOfaNW 小草 范 文 网:香河历史传闻)寺中,给寺起名铁佛堂自此,香河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产数年之后,寺内敲钟猛然发出“东光——东光”的声音,铁佛亦有泪状人们推测,铁佛要去东光县有好事的人,生怕铁佛离去,遂用铁索将铁佛一臂琐住当夜,只见一道红光飞出佛堂,铁佛挣断手臂,直奔东光而去后据去过东光人讲,铁佛果真去了东光县,当地也建大佛寺一座,并将铁佛的断臂用铜质修复,用铁索将铁佛拦腰琐住。

每当敲钟时,发出的是“铁佛堂”的声音无疑铁佛还惦记着香河一带的百姓日后,铁佛堂四周有民定居,渐成村落,名为铁佛堂 安头屯的传闻 安头屯过去叫湾屯,村北有一大片坟地,相传是黄陵在黄陵内,有个石头人一天,村中几个女孩子挖野菜,见了石人相互戏言:谁的菜篮子套上石人,谁就是石人的妻子于是,几个女孩便轮替往石人头上仍菜篮子可巧,被安氏之女的菜篮子套住了那石人在当天夜间就来到安氏家中,与其女结为夫妻其次年,安氏之女生下一男孩,随母姓取名安敬思敬思长到七、八岁时,听说其父是石人,便问其母母不隐瞒,照实相告敬思听后,背着其母跑到皇陵,挥拳将石人脑袋砸掉,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几经周折,来到云南,被晋王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封为十三太保后来,李存孝功成名就,回家祭祖时,复把石人脑袋安上至此,湾屯改名安头屯 七郎塔的传闻 七郎塔,即香河城南于辛庄村栖隐寺塔相传是为纪念杨七郎击退辽兵而修塔内有杨七郎神像北宋年间,香河一带是宋辽交战的主战场一天,大股辽兵入侵,闻有七郎塔便胆战心惊,不战自败,仓惶北逃 义井 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十万大军远征高丽,途径一片沙漠,兵马盼水止渴猛然见到一口水井,井边有石槽,井水清澈如镜,甘甜可口。

十万大军饮用,取之不竭因此被 唐王封为义井后井旁民居成村,此后定为村名 扁城的由来 扁城村位于安平西北三公里处,相传明嘉靖年间,相国严嵩相中了此地,修了一座府邸,供他的妻妾、爱女居住府邸仿照皇宫建筑,亭台楼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皇非凡府邸虽好,但终究天地狭小严嵩的爱女耐不住府中的寂莫,总想外出游玩,参观外面的世界可堂堂是相国小姐怎能在平民百姓面前抛头;露面呢?可要严嵩拗不过自幼娇宠的爱女,只好又选址修建了一座花果园(在今安平镇四街),供爱女游玩为防小姐见到外人,由府邸到花果园筑了夹道高墙远望像是一座扁形的城堡,当地人管它叫扁城后来,严嵩失势被抄,府邸荒芜,扁形城堡坍倒要夷平,在此形成村落,村名仍叫扁城 黄院的传闻 相传,明代有一个皇家女儿,在一座寺庙带发修行,人们就管这座寺庙叫皇姑庵后来,庵旁逐渐有了人家,皇姑庵便成了村名皇姑生前常施舍钱物周济穷人,深受村民爱戴皇姑死后,村民便把皇姑葬在了村西为怕有人偷棺盗墓,就在墓地盖防圈院,派人看护,遂将村名改叫了皇家院叫来叫去,人们就把皇家院叫成黄院了 王二奶奶的传闻 据说,王二奶奶的娘家是香河县城东南的乔各庄,婆家是城南的雀林院。

她会接生,会看病,每天骑着毛驴为乡亲驱病除灾后来在丫髻山(今属平谷县)修行成佛,依旧护佑乡里有关她的传闻,至今众口皆碑 李存孝与王彦章 潮白河边上有一个使船的大汉叫王彦章,此人身高八尺,力大无比,手使的船篙是两丈多长的大铁棍一天,李存孝随母过河,当船行至河中心,王彦章察觉李存孝蹲在船头,用手指抠船上的铆钉,一转瞬抠了一堆王彦章气得抡起铁镐就砸向李存孝想不到,李存孝伸臂一搪,大铁镐便成了对头弯儿王彦章大怒,让李存孝赔篙李存孝拿过铁篙,顺手捋,又将铁篙捋直,还比原先长出二尺王彦章叹道:“有李存孝,哪 显我王彦章啊!”遂弃船隐退 舍豆浆 相传,王二奶奶结婚不久,丈夫就被官府抓走充军了,撇下一个年轻妇女和一个十几岁的小叔子,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说起来,王二奶奶娘家是卖豆腐的,王二奶奶从小就学会了做豆腐眼下磨扇压手,王二奶奶想不出别的辙,只好跟小叔子豆哥重操旧业,又干起卖豆腐的生意 有一年,香河一带不知怎么闹开了瘟疫,一家子一家子的王二奶奶见了心里慌张也没手段她为给乡亲们补补身子,索性豆腐也不卖了,煮出豆浆全部送给大伙白喝这天,王二奶奶去送豆浆,一出门察觉有一老一小饿倒在门口。

她忙喊豆哥把人背进屋,盛碗豆浆一口一口地喂起来喂着喂着,想不到老太太还喝呛了,哇的一口吐进身边的豆浆锅里说来也怪,乡亲们喝了这锅豆浆,一身病不知怎么就好了 “薛疯子”泥马拦洪 相传前清年间,北水道的红庙大坝决了口,官府征调几千民工筑坝拦洪,一连干了几十天也没合龙这时东鲁口村的薛疯子(旧志载,名为薛清俊)从渠口赶集回家,路过一座关帝庙,忽见庙内泥马鬃毛乱楂,四蹄乱蹬他纵身一跃,飞上马背泥马几声吼叫,窜出庙门,一气跑到了红庙大坝决口处此时,洪水滔滔,越冲决口越大薛疯子翻身下马,连口气也没喘,就跑过去指挥民工筑坝转瞬间,决口合了龙,薛疯子才骑马跑了回来进庙后,他把马还栓在原地有人一见泥马通身是汗,便说:“泥马身上有这么多水,还不散架呀!”话音未落,泥马果真散了,变成了一堆泥 要土地 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八旗兵横行霸道,跑马占地,闹得百姓流离失所,沦为乞丐王二奶奶见了,有理没处讲,有气没处出,一向憋在心里,总想有一天找顺治皇上去说说可巧,皇太后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急得顺治皇上派人张贴皇榜,广招名医王二奶奶一听说,马上骑上毛驴,连夜赶到北京,掏下皇榜就进了宫这时,皇太后已经性命垂危,光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

王二奶奶真神,掏出银针,几针就给扎好了顺治 皇上一欣喜,迅速打发太监给抬来几箱子金银珠宝,王二奶奶连瞅都没瞅,说啥也不要她要什么呢?只的让顺治皇上下道圣旨,把八旗兵强占的土地还给老百姓皇太后听了忙让顺治皇上照办,并把自己的那把曲柄黄罗伞赐给了王二奶奶这可不是一般的伞,有了这把伞,王二奶奶走到哪儿,都宛如太后亲临此后,王二奶腰板就硬了每逢外出看病,碰上官府办事不公,她都要管一管,有气再也不用憋在心里了 篇二:香河传统文化 花会 花会是我县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之一,目前花会种类超过100道,参与花会表演的人员达5000多人香河历史上展现最早的是大河各庄竹马会,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声望最大的是受到清乾隆、咸丰两朝皇帝御封的安头屯中幡会,流传最普遍的是地秧歌和小车会,几乎广泛境内各村街,扮演内容最多的是文武高跷会和梅花班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他们都披红挂绿,串街闹会年年受邀加入京、津、全省、全市及县里举行的花会调演活动,获得省、市各种赏赐超过百余次,成为香河文化不成缺少的一道靓丽风景 竹马会: 竹马会传入大河各庄是在清朝乾隆末年(即公元1790年左右),正是清朝鼎盛时期。

当时在京城里任教的一位姓靳的私塾先生目睹了京城竹马会的精彩表演,便回到家乡大河各庄办起了竹马会,并起名“如意老会”几百年来,竹马会在乡里间独树一帜,别致别致,文武兼备,远近有名,逢年过节竹马会便在城乡各地举行巡回表演,深受群众的热爱和爱戴解放初期,大河各庄竹马会吸引来宝坻、武清等地的上百名优秀青年人来学艺,一时成为京津一带颇有威名的花会工程大河各庄竹马会表演形式有文场表演和武场表演两种形式共有8位演员,武场表演以8位演员象征千军万马,在催征战鼓声中,八匹马穿梭般地来往冲突,旋转,腾跃,队形不断变换,摆成各种阵势表演技巧在于上身稳如泰山,下身腿快如风,快速穿插,队形不乱分为十六套路数,伴奏乐器以大鼓,大铙,大钹为主文场演唱有独唱、合唱唱词高雅、绮丽、抒情,颇具诗意,多为歌颂太平盛世及描写与征战有关的内容,有:《大四景(春夏秋冬)》、《十二重楼》、《渔樵耕读》等,伴奏以昆笛、笙、二胡为主 1986年春节,大河各庄竹马会应邀两次进京,加入了北京市在龙潭湖举办的第三届民间艺会“龙潭杯”大奖赛,与来自辽宁、山东、上海、河北、银川、天津及京郊等地的八十七档花会举行了角逐,加入了决赛荣获表演奖(二等奖),夺得了奖旗和奖杯,为香河县争得了荣誉,并受到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专题报导和好评。

中幡会: 香河县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宋时期,在北水道航运过程中的船帆常被人们用在陆上玩耍,后来逐步进展出各种花招和手法,经过人们好多年的提升与创新,进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取名为中幡会中幡分筒、面、楼三片面,筒长1丈8尺,操纵幡速减轻下垂惯力,幡面衬风,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仗杆衬幡面,飘带美妆幡容在清代,安头屯中幡极为盛行,曾两次受到皇封第一次是在乾隆帝时,御封两面幡面,一面题字为“龙祥凤舞”,一面为“人神共悦”;其次次是在咸丰帝时,御笔幡面两个,一书“风调雨顺”,一书“国泰民安”目前,咸丰元年御封“国泰民安”幡面仍保存完好 目前,安头屯中幡已形成成熟的中幡表演动作100多个动作其中前把幡变换手法有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晃肋托塔、托塔盘肘等30多个动作;后把幡变换手法有插剑脑件、插花脑件、左插剑灌耳蹿裆牙件等70多个动作与中幡同时表演并对中幡表演起伴奏作用的“大挎鼓表演”内容也相当丰富,包括30套鼓调,每调存有鼓谱,分连打和摘打其中花钹与铛铛、大鼓齐奏、花钹单打、花钹与铛铛等穿插对打表演场面火爆 1992年,香河县中幡会加入文化部组织的中幡表演,演出长达2个小时,获得了与会领导及观众的一致称赞;2000年中幡会加入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获二等奖。

灯官会: “灯官会”原流行于湖北一带清光绪年间,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