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安徽中考化学考纲详解

lm152****815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09KB
约9页
文档ID:264893093
2022年安徽中考化学考纲详解_第1页
1/9

2022年安徽中考化学考纲详解   本考试大纲详解以《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为依据下面是学习啦我带来的2022安徽中考化学考纲详解  关于学习目标水平的说明:   (1)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说明:   A:了解水平知道是什么该层次学习水平的特征是对学问的再认或回忆,即能够记居处学学问的要点,说出它们的大意,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够在试题所供应的材料中分辨出它们,能够举出同类事物的例子如:记居处学过的重要化学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知道重要的化学史实;说出重要物质的名称、组成、性质、用途、制取方法;知道化学与人类生活、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能说出常用试验仪器的名称、用途、运用方法等在考查该层次的学习目标时,全部材料都是在教学中出现过的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等   B:理解水平懂得是什么该层次学习水平的特征是能够初步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如:相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意义;了解常见化学反应的条件;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及制取方法之间的联系;能够看懂图示、图表、图象的意义;能从化学的视角去相识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改变。

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相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等   C:应用水平该层次学习水平的特征是能够较深化理解学问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如:能对所学的重要化学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的本质进行说明;能够从组成或结构的角度对有关物质进行区分;能对一些化学现象进行说明;能够运用所学化学学问对一些化学过程进行推断,能够说明化学试验的过程、方法、条件及试验的原理;能够推断试验现象或所得试验数据的意义常用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说明、说明、区分、推断等   (2)关于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说明:   A*:仿照水平初步学习如分别混合物、制取气体等;   B*:独立操作水平初步学会如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等   一级主题 一 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主题一、地球四周的空气   考点2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A)   1、氮气 ①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沸点比氧气要低(工业上利用该性质分别液态空气制取液氧);常温下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供应呼吸,氮气不参加人体的新陈代谢。

②用途:合成氨制氮肥,制造硝酸,用作爱护气(焊接、食品、白炽灯泡),医疗上用液氮冷冻麻醉,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材料的超导性能等   2、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①性质: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极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②用途:爱护气(焊接、灯泡)(体现化学性质),多用途电光源(体现物理性质)、激光、低温、麻醉等   考点4 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C)   1、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液氧为淡蓝色,固态氧为淡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 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助燃性   3、氧气的用途 ①支持呼吸登山、潜水、航空、航天、医疗等;②支持燃烧炼钢、气焊、气割、航天等   考点6 纯水与某些自然水(海水、硬水、矿泉水等)的区分(A)   1、纯水与矿泉水   ①矿泉水是取自地下深处的自然矿水,含有肯定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②纯净水不含任何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短时间饮用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假如长期饮用,就会削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利于人体健康   2、软水和硬水   ①概念: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其根本区分在于水中所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含量的多少   ②软水和硬水的区分方法:a.将肥皂水分别加入盛有水样的烧杯中,搅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没有泡沫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B.将烧杯中的软水和硬水加热煮沸,冷却后,杯底有明显沉淀物的为硬水,没有明显沉淀物的为软水   ③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a、运用硬水洗衣服既奢侈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会使衣物变硬b、锅炉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仅奢侈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甚至还会引起爆炸   ④硬水软化的方法:a、煮沸(生活中);b、蒸馏(试验室或工业上)   考点8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B)   1、氧循环   ①生物圈中氧气的消耗:生物的呼吸作用与生物圈中的各种燃烧、腐败现象都会消耗氧气   ②生物圈中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释放到大气中,反应表达式为:CO2+H2O 淀粉+O2。

  2、碳循环   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产生:a、生物的呼吸作用及腐败现象;b、化石燃料及其制品的燃烧与火山爆发   ②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消耗: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海洋中碳酸钙沉积形成新的岩石,从而使一部分碳元素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c、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二级主题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考点10 试验室制取氧气(C/ B*)   1、试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添加药品;③预热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④收集气体;⑤(用排水法收集时)先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   2、留意事项 ①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③用高锰酸钾时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④导管口不能伸入试管内过长,防止气体不易导出;⑤试管外壁要保持干燥;⑥加热前要先预热;⑦待气泡匀称连续地冒出时才能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空气无法排尽);⑧试验结束应先取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至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考点12 溶解现象(B)   1、溶液   ①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②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留意:a、溶液不肯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③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④悬浊液: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2、溶液的组成   ①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②溶质和溶剂的推断:a、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b、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c、溶液中有水时,规定水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d、可以依据名称(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推断,名称前面的为溶质,名称后面的为溶剂   3、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①温度:一般固体物质,溶剂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②溶质颗粒大小:溶质颗粒越小,与溶剂接触面积越大,扩散到溶剂中的速率越快,溶解速率也越快。

  ③搅拌:搅拌或振荡能加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速率   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① 溶解的过程包括了扩散(吸热)和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它们共同确定了溶解时溶液温度是上升还是降低;   ②常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改变: NH4NO3溶解吸热;NaOH、浓H2SO4溶解放热;NaCl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   5、溶液的导电性   假如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该溶液便能导电反之,溶液中没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该溶液便不能导电   ①酸、碱、盐溶于水所得的溶液,其溶液中都存在可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此酸、碱、盐的溶液一般均导电   ②有机物形成的溶液,如碘酒、蔗糖水,在水溶液中,溶质、溶剂均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因此不导电   考点14 饱和溶液的含义(B)   1、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肯定温度下,向肯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接着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接着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两者的根本区分在于能否接着溶解同种溶质   2、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推断方法 接着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接着溶解。

能接着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接着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变更温度时Ca(OH)2和气体的转化方法与上述转化关系相反,因为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②最牢靠的转化方法是添加溶质和添加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肯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肯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Ca(OH)2溶液是稀溶液在肯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16 溶质质量分数的简洁计算(C)   考点18 结晶现象(A)   1、定义 物质从液态(溶液或熔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2、结晶的两种方法(分别几种可溶性物质) ①蒸发溶剂(主要用于溶解度改变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NaCl(夏天晒盐);②降低温度,即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主要用于溶解度改变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Na2CO3(冬天捞碱)   考点20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A)   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很大的用途①医药上用于配制针剂,消毒液;②化工生产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很多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在溶液中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所以溶液与生产、生活有着亲密的关系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