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2.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3.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户外活动的,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带有私密、半私密、半公公共空间的分级化组织的住宅区这种清楚的结构加强了自然的,有助于居民们了解谁“属于”这一区域,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霍尔的研究,人类有两种知觉器官:a: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b: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肌肉4.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没有意愿参与这样的一些较为拘谨的场合。
1.儿童游戏:如果有小孩开始游戏,别的小孩就会受到出来参加游戏,这样一小群孩子的队伍会迅速扩大,一个过程便开始了2.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里(F·vanKlingeren)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如果活动和人能够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人的活动,强化的过程便由此产生1.传统郊区的独户住宅和功能主义的点式公寓楼区是导致分散的原因,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尽可能形成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受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2.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例如在大空间中营造小空间、在街道立面上尝试集中与分散等等1.综合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能够相互融会或并行不悖,而分散则意味着将各种不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2.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试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的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之类的功能是否按照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情形。
前者是只能看见一幢开着窗户的建筑物,而后者则是能看见一幢使用中的图书馆住宅或者医院能看到公共空间的活动肯定是有好处的公共游泳池和羽毛球场可以布置在低于街道标高的地方,这样,隔窗观望的人就不会干扰这些活动等等1.在下午结束时分,散步开始之际,参加的人数并不多,主要是带孩子的父母与老人,他们在广场上四处溜达2.随着夜幕,来的人逐渐增多,这时小孩与老人相继离开,然后,随着人流量的增多,许多中年人和其他一些人都离开了1.在拥挤程度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双向步行交通的街道和人行道可通行密度的上限大约是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个人,相当于在10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通行约100人左右的人流2.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趋于分成两股平行的逆向人流根本不能停下来进行交谈等活动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进行的调查,步行者总是以对角线穿过广场,尽管要经过广场中心的下沉区域和两段不长的踏步线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坡道与台阶的选择很重要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deJonge)在对荷兰住宅区中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在他的《建筑模式语言》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在物质规划中,建筑师与规划师们应该根据人们这些心理上的和习惯上的特征与选择倾向,细心设计能够促进户外活动的空间比如曲线型的座椅或者成角布置的座椅就常常是比较成功的如果两者有交谈的意愿,很容易就会互相搭话;假如不愿意交谈的话,从窘况中出来也会比较容易1.在读本书序言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是“空间”承载了“交往”,还是“交往”塑造了空间?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慢慢地走进了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直到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渐渐明白空间与交往的辩证关系——户外空间支持着交往活动,交往活动如何激活着户外空间2.以往的线性的物质空间设计思维一味强调空间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事实上人的行为却是多样性和不可预知的本书不仅要重视空间的塑造,更要了解空间中的交往,了解在空间中发生的故事本书在方上对功能分区为主导的城市设计与规划表现出不满与委婉的,试图用自己富有生活气息的设计个方法恢复城市和社区的活力,3.作者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生动的生活场景,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高深的论证,却给我们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的设计哲学。
平常时代的平常生活,要求设计师有“平常设计”!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这群未来设计师也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体察人性、体验城市,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关注平和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