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264397502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6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 旅游者行为地理(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旅游者行为地理 本章主要内容:旅游地理学从旅游者角度开始自己的研究。旅游者概念、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意义、旅游者行为研究论文解读。第一节 旅游者 一、国际上旅游者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最早的定义(1937年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统计委员会):国际旅游者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附有规定) 。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联合国旅行与旅游会议,在1937年定义基础上提出):该会议关于旅游者定义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游客(visitor)、旅游者(tourist

2、)和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等概念。游客除为获得一个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不是常住国家去访问的人,包括:旅游者到一个国家去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其目的是为娱乐、度假、健康、学习和活动及商业业务、探亲访友、出访、开会等。短途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逗留不到24小时的游客。该定义1967年被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定义:国际游客:指到另一个国家且其目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并且国际游客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际短途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一夜的游客;国际短途旅游者:利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少于一夜的游客,包括住在巡游船上上岸游览的

3、乘客,不包括过境旅客。 1991年WTO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定义(最新定义)A、居民如果一个人在他到另一个国家不满一年以前在前一个国家生活了至少一年或连续12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国家的居民。B、国际游客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国际游客又可以分为两类:C、国际旅游者在访问国家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际游客。D、国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国家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游客。总结: 通过对上面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者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目的和逗留时间。 目的:不是为从访问国

4、获取经济利益的其它目的目的更为广泛。 时间:以一年作为居民与游客的划分标准、以一夜作为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的划分标准。 与上面的定义相比更加简洁。 2、国内旅游者与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跨越边境WTO的定义(1984年):国内旅游者指为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目的,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国内短途旅游者基于上述任一目的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某些国家的量化定义: 美国和加拿大,以距离为限定区分旅游行为和平时休憩行为。美国:A、国家旅游资源考察委员会对国内旅游者提出两条限定:a 为上班而定期往返的人除外;b 离家单程距离

5、至少80公里,不论时间长短。B、旅游数据资料中心:单程距离不少于160公里才是旅游者。加拿大:A、国家统计局和旅游署:单程距离至少80公里;B、安大略省:单程距离至少40公里以上即可。 1991年最新定义(同上) 1991年WTO在加拿大召开的“旅游统计国际大会”定义A、居民如果一个人在到本国内另一个地方不满六个月以前在前一个地方连续生活了至少六个月,他被认为是前一个地方的居民。B、国内游客国内居民到他通常环境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十二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国内游客又可以分为两类:C、国内旅游者在访问地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内游客。D、国

6、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地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内游客。二、中国对游客的定义在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旅游统计中,相关的旅游统计指标定义如下1、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它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它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游客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按出游地分:游客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国内游客注意旅游者与游客的不同。按出游时间分:游客可以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2、海外旅游者:

7、指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3、海外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设施中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4、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大陆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5、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该定义兼顾距离与时间)。总结:关于旅游者的划定标准指标划定的类型是否跨越国境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时间(1年、6个月和24小时)划定居民、游客、旅游者、一日游游客等的标准目

8、的区分旅行者与旅游者或者游客距离西方国家的标准、我国的要求(10公里以上才是游客)三、旅游者的特点(教材P40-43) 1、旅游者的共同特点异地性享受性业余性消费性地域性 2、不同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特征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文化知识型旅游者公务型旅游者医疗保健型旅游者四、旅游需求(43-55) 1、旅游需求的定义 2、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旅游经济学) 3、旅游需求的时空特征(另外章节) 4、旅游需求预测(略)第二节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一、旅游需要分析需要动机(激励人们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其产生于需要)需求因此了解动机之前要了解需要关于需要,最有影响的是马斯

9、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尊重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逐级上升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高层次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别人的尊重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免于伤害、受剥夺、失业。衣、食、住最低层次、最基本注:马斯洛认为此需要层次是逐个上升的,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追求高一级需要成为奋斗动力,在某一时刻,可能存在好几类需要,但各类需要的强度不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旅游动机的基础,旅游动机是人们在满足最低的生理需求之后提出的。 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10、2、旅游动机的分类:(1)日本的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教材P57)(2)美国的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教材P57),即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誉的动机(3)中国国家旅游局2003年调查的旅游动机(教材P57,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者)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动力的构成:内动力人的旅游动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中间条件收入、闲暇时间、交通条件;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in O-D pairs)。旅游地理学着重研究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O-D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差异产生梯度力导致

11、游客、物质、货币在空间上的移动(旅游流)形成旅游地和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人们外出旅游的外动力)。 产生和制约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1)互补性(基本条件)并非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都存在相互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两地间相互作用需要有一个条件,即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另一个对此东西有需求。互补性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由此而产生的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如山地与海滩、不同民族的文化。互补性是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构成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2)替代性(制约条件)什么是替代性?由于替代性的存在,即使两地间存在互补性,相互作用也难以产生,因此,替

12、代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一般而言,互补性存在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之间客流的形成;替代性存在于两个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之间客流方向的改变。注意:替代性也存在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之间,表现为高级别的旅游地对低级别的旅游地形成替代(形象遮蔽效应)。替代性的两个作用:a 节省交通费用,此乃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b 过滤器的作用,导致地点上的置换,减少长距离的相互作用。 互补性与替代性的现实意义旅游地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无论对旅游者还是旅游经营者来讲,这个客观存在都含有内容各异的现实意义。对旅游者来讲,在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中选择近处的旅游地可以省钱、省时,还可以免受长

13、途旅行之苦。对旅游经营者而言,现实意义有三点:1、旅游地的开发方向必须具备与周围地区的互补性,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市场。2、正确地运用替代性,开辟新的同类旅游地,人为地分流以减轻某一旅游地人满为患的环境压力。3、清楚地认识替代性的分流影响,以避免旅游地开发中的盲目性,以杜绝由于雷同的开发使客流分散所带来的不应发生的经济损失。表1 苏州部分古镇的对外旅游宣传口号水乡古镇名称对外宣传的形象(口号)周庄“小桥流水人家,中国第一水乡”同里“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甪直“甪直古镇,梦里水乡”千灯“历史文化名镇、江南耕读之乡”沙溪“风雨古道、甘醇水乡”锦溪“江南水乡古镇,民间博物馆之乡”案例:苏州水乡古镇旅

14、游业发展之间的替代性。思考题:如何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中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基于周庄古镇旅游形象采取的是领先定位策略,再加上其旅游开发的历史较久,已经在旅游市场上形成难以替代的旅游形象,所以必然会对同样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的其它江南水乡古镇形成“形象遮蔽”。“形象遮蔽”是指指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着若干旅游地(风景区),其中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或者产品品牌效应大或者市场竞争力强的一个旅游地(风景区),在旅游形象方面也会更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地(景区)的形象形成遮蔽效应(杨振之,2002)。周庄古镇对其它江南水乡古镇所形成的“形象遮蔽”属于同一区域内,旅游资源类

15、似,资源品级高的旅游地对其他旅游地形成形象遮蔽,或者旅游资源特色相似,两者或更多的旅游地都可以用同一形象,就看谁率先树立起形象,抢先树立起形象者由于品牌效应就会对其他旅游地形成形象遮蔽(杨振之,2003)。正是由于“形象遮蔽”现象的存在,导致其它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业发展的业绩与周庄有着较大的差距。如周庄2004年12月份接待的旅游者达到33.6万人,而同期同里古镇为5.58万人,甪直古镇为1.35万人,锦溪古镇为7.4万人,可见差距较大。 (3)可进入性,也称可达性(accessibility)(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距离衰减规律使空间相互作用产生阻力即使有互补性,也难以产生相互作用可

16、进入性差。影响可进入性的因素:a 旅游地的价值:可进入性与旅游地价值正相关;b 时间:可进入性是时间的函数;c 感知印象:对此也有影响。 发展趋势:a 交通设施的进步,交通费用下降;b 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加,支付交通费用能力增强,寻求新环境的欲望增加。以上这两个方面都大大拓展了可达性。 四、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动力的构成:包括内动力(旅游动机)、外动力(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其中的内动力和外动力都与旅游者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必要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旅游者的产生。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人为的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经济的、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因素、文化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环境质量因素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构成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激发旅游。激发分为吸引激发(彼地环境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和促动激发(此地环境的局限性与单调性)矛盾动机空间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背景(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界;(2)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