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说

lm152****815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5KB
约6页
文档ID:264302019
2022年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说_第1页
1/6

2022年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说 中秋节自古就有,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哪个朝代我们或许不知,那我们知道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闻有哪些吗?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闻 第一传闻:唐高祖与“祝捷饼” 月饼传闻较流行的观点是在唐朝唐初,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闻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共享李靖成功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非常兴奋,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也许意思是,应当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共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次传闻: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许多。

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闻好像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确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爱称之为“金饼”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始终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第三传闻:吃月饼与“杀鞑子” 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

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开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抗拒心情剧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大张旗鼓的起义势力 第四传闻: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 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中秋节的真正起源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祭月节、月娘节、团聚节、月光诞、月夕、秋节、拜月节、月亮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在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中,传闻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到长生不死之药,打算和妻子嫦娥共同共享,但是却不巧被邻居看到了,他趁着后羿不在的时候打算强抢,嫦娥被逼无奈之下一个人吞下了药,飞升到了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失去了爱妻,只能每年在中秋月亮最圆的时候,摆下嫦娥最爱吃的圆饼(月饼)和圆圆的蛋以寄予相思之情,希望嫦娥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团团聚圆 当然那只是神话传闻,而事实上中秋节最初起源于上古时代,是因为对于独特天象的崇拜,古人祭祀月亮而来古人祭祀月亮,奉上祭祀,以求神灵的庇护,并且以此形成传统最初是部落祭祀,到后来国家形成后也起先祭祀,到两汉时期,有人特地编撰了《周礼》,对中秋进行文字记载 然后到了唐朝,起先把中秋节定为全国性节日,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唐都长安和洛阳,每到中秋节,皇帝和后妃、大臣们,先到宫门城楼,歌颂太平盛世,然后宣布昼夜不禁与民同乐,而后皇帝和后妃大臣宴饮,百姓们起先在各个大街猜灯谜、赏灯、放孔明灯、宴饮作诗等唐朝国力强盛四夷来附,而后又把中秋的习俗传播到了四海。

到了宋朝,乃至之后的明清,中秋节正式成为大家共同的节日,并且日期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此后,中秋节随着华人往海外的迁徙渐渐传播出去,成为而今东亚和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聚,为寄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华蜜,成为丰富多彩、弥足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象征意义简述 团聚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合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奇的力气,“团聚”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聚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聚,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盼着丰收,因此也期盼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谐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留意“亲善可亲”,说话要“态度温和”,指责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聚、邻里和谐、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聚、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醇厚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苍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季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实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敬重 2022中秋节最简短的来历传闻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