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

上传人:lm152****8155 文档编号:264234597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 傅雷家书凝合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喜爱可以共享一下哟! 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1 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傅雷夫妇对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博大的爱。傅聪从小就极有音乐天赋,20岁时留学波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母: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傅聪之弟)始终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日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胆战心惊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味道,多少年来没尝

2、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受,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阅历。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哽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辩激烈。傅聪依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吵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傲慢,“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

3、发生了严峻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状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仔细,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怪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_了你,我恒久对不起你,我恒久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静!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这是家书收录的第一封家信。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肃穆,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朱梅馥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

4、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熬煎”。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自从有了元元之后,我身兼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对傅雷的这种感情应当说是体会更深。我现在明白了并且有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或许有的人不会同意,那就是:一个没做过父亲(母亲)的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好的老师。在我看来,在许多方面做父母和做老师是相通的,他们面对的都是孩子,都是要教化的对象,并且都是未成年人,而父母或老师手中有一种权力,这种权力

5、好象是天生的,你拥有它是天经地义的一样,所以我们有时就不免滥用这种珍贵的权力而做出一些让人懊悔的事来。傅雷其实就是这样,他可能觉得作为父亲,管教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做父亲的拥有不容质疑的肯定权威,他不允许儿子来挑战这种权威。其实做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想想,当老师这么多年,做出的损害学生的事情还少吗?给他们带来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痛还少吗?真是不堪回首,不敢回首啊。所以读到这一段感受特殊深,我完全能体会傅雷内心深处的苦痛和内疚。往事已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后来者当深戒之,更重要的是做好后面的事。 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2 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捧起傅雷家书。这本书凝合了傅雷对祖国,

6、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儿子待人要虚心,礼仪要得体;遇逆境不气馁,获大奖不傲慢;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化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化提升到这种境界,但是对子女的关切爱惜,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化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

7、心血有目共睹。每当亲朋赞扬我取得的成果时,总不忘夸夸父亲这个“大功臣”,而父亲满是沟壑的苍老的面容上总会现出华蜜的笑容。 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起先在我耳边“唠叨”,也许就是些人生哲理,处事方法。那时,不明事理的我总觉得不胜其烦,经常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有没有排斥过这种“唠叨”?不过想来是没有的。他完整的保存了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笔精神财宝。如今,我渐渐读懂了父亲,也渐渐重视父亲的谆谆善诱。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在我心中,那恒久是一笔无价的财宝。 父亲依旧劳碌,依旧“唠叨”,依旧用期盼而严厉的目光凝视着我。不经意间望见父亲头上有银光闪过,细致一看,发觉父亲头发又白了几根,眼

8、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这时,我都想说:“父亲,您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父亲,在我心中,您恒久是宏大而胜利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志气和力气,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3 在父母身边我们恒久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当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渐长时他们肯定是苦恼的,这世上千姿百态,挡在我们身前怕碍了我们长大,跟在我们身后怕来不及阻拦我们受的损害。期盼我们永不知这世界还有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世事。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冲突的,在远与近中取舍徘徊,找寻一个合适的尺度,而傅雷几乎将这一点

9、做到了完备。严师,慈父,益友,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能做到的他们几乎做到了极致。很多人说这是中国父母必看的书,看过之后我却更希望每一位子女细细品读。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不行或缺的一步。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我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高校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我自以为是的长大中他们是我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我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须要摒的旧时代,我甚至拿到了傅雷家书打算指导一下他们的教化方法,却在读过之后深深后悔那一段的时间。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一再确认作者,“敬爱的孩子,你走后其次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

10、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_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情愿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欢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不可思议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急躁的学者。 对待儿子,他说:“我兴奋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挚友,儿子变成挚友

11、,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华蜜相长的。”而且,他虚心恳切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苦痛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育你心灵的酒浆,不经验尖锐的苦痛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怜悯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兴奋,并且激励他艺术要有更真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探讨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毅的信念,克制一切的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留意手段的人,必定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高校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

12、,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须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经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意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羡;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宏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

13、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相识,各自承认,情愿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信任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苦痛。“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嘱咐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须要限制物质。” 在与傅聪看法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我良心上的责怪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_了你,我恒久对不起你,我恒久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静!真的,

14、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历的代表,他们恒久是正确的,在看法不合时他们能束之高阁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厚的爱。 他们作为父母是完备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备,他们不知道教化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阅历,让我不必经验他们经验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

15、孩子般长大。 傅雷家书高一读后感4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祥和训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训诲,不是老师的教育,不是长者的嘱咐,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好像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或许是这十年对她仰慕不减的缘由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宝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倾听着,专心牢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特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和善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探讨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育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化,最终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须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化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超,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详细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