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
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 板书: 观潮 2、提问: 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 (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 (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 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⑴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滚动) 指导读好这句话 ⑵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指导朗读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⑴ 教师引入: 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 (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 (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⑶ 引读这段话 (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⑷ 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 (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⑸ 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 (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1、教师启发: 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⑴ 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⑵ 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⑷ 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⑸ 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⑹ 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⑺ 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2、用投影出示一段话: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板书设计】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第二篇:《观潮》语文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600字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
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