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8000字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6.86KB
约27页
文档ID:263653362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8000字_第1页
1/27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8000字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参考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vt?=2gs竖直上抛运动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g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基本公式:s=v0t+at?/2静摩擦力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5.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力的图示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段末端标上箭头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同:等大,反向,共线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第四章力与运动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以及单摆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1.国际单位制(符号~单位):时间(t)~s,长度(l)~m,质量(m)~kg,电流(I)~A,物质的量(n)~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坎培拉)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3.常见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附:力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要点:(1) 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2)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说明: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5)力的种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弹力(1)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① 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② 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

③ 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4)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是劲度系数,表示弹簧本身的一种属性,k仅与弹簧的材料、粗细、长度有关,而与运动状态、所处位置无关其他物体的弹力应根据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运动学规律计算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计算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1. 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 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3. 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1) 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 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3) 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