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3528765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总结提高阶段计划900字 专题研修总结提高阶段计划黑玉荣一 总结提高阶段研修背景在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下,教学生成是师生视域融合的过程;其实现的前提是对师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是实现教学生成的重要途径;师生生命意义的不断实现和精神的不断超越是教学生成的价值取向。在教学生成的实践中,应该正确把握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构建完满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走入教学意义生成的相对主义的误区。对话是教学生成的有效途径,而这种对话又只能在完满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充分展开。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解一直徘徊在“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单主体观上。表现在有些课堂上,表面上看是师生之间你问我答、有说有笑,

2、热闹非常,实际上却是教师通过提问在挖坑,引着学生往里跳,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依然处于强势的主体地位。还有些课堂,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让出了自己对教学的主导权,一切都跟着学生走,结果使教师主体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被局限为简单的主客对立的关系,一方支配和控制着另一方,不可能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学生成则更是一种奢望。本阶段将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二:总结提高阶段理论依据: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解释学消解了主客体间严格的对立与分裂,认为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把握,而是一种关系、一个过程,是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融,促成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转向主体对主体的认识和

3、理解,从而走向主体间性。理解的主体间性为我们理解和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涵,在此视角下,传统的主客对立的“主体一客体”对立的“我他”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主体主体”间的“我一你”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师生各自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精神完整的个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不会再出现一方控制另一方、话语霸权垄断课堂的局面,师生双方会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彼此承认和接纳,最终达成共识,生成新的意义。三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研究方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研究对象:高一(3),(4),(5),(6)班学生四本阶

4、段专题研修步骤研究阶段 研究内容20xx年11中下旬-12月中旬 阶段成果 定性对话型教学模式 教学生成探究20xx年x月下旬-20xx年x月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 论文定稿第二篇:总结提高阶段总结 2500字专题研修总结提高阶段总结黑玉荣新课改以来,在对“生成性”教学的积极倡导和实践下,学校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新鲜的、精彩的、令人惊喜的改变。然而,以解释学的生成观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尚需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控制者向主导者转变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美国的教育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传统

5、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新型的教学结构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作为教师,要从心理上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并把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落到实处。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起来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

6、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作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要在学习时间、方法、策略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要义文本解释学为依据,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参与与教师的自主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关系: “活”与“实”的关系。活是前提,实是目的。既要注重课堂的生动性,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生命的狂欢;更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要使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系统理解、牢固记忆,形成知识网络和结构,体现知识的超市;而且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接轨,让学生

7、不仅赢在学中,而且要赢在考中。“动”与“静”的关系。建设高效课堂,前提是让学生动起来,打破传统课堂教师一统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沉闷现象。但是,学生真正动起来之后,教师又要注意适时掌控课堂气氛,不能一窝蜂乱起来。特别是学生在发言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这时尤其需要教室绝对安静;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的展示,影响同学的感悟,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专家形象地比喻:教师手里拿着一根拨火棍,学生像燃烧的材料,课堂气氛如同燃烧的火炎,什么时后点燃,燃烧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教师的掌控能力了。“放”与“收”的关系。高效课堂形式上的“动”也好,“活”也好,其着眼点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课

8、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利用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出来了,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放手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要根据课标和教学进度的要求,适时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不能任学生信马由缰。教师如果处理不好“放”与“收”的关系,将会导致学生发言、展示游离主题,课堂时间不够用。这就好比放风筝,任凭风筝怎样飞,但那根掌控风筝的线,始终在教师手中。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和教法突出的是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毋庸讳言,在现实教学中,在相当

9、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备教案成了抄教案,以应付检查和评定职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导学案应用而生,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和“导航仪”。导学案是学科教研组教师集智备课的产物,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按图索骥,照图施工。但是,班与班、生与生学情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情适时做出调整;特别是对于课堂上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能避重就轻,甚至绕道而行,要揪注不放;而且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要巧妙地把问题再抛给学生,把问题放大处理;

10、并且要适时地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出彩,而且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升华。教师在编制导学案前,一定要对课标、教材做认真的学习研究,对学情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也即注重知识的生成。认为只有学生自主生成的知识,学生才可能记得牢,才可能形成对学生终生真正有用的东西。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也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因此,要求教师要特

11、别重视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选择源于学生的生活,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堂因预设而高效,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反言之,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生成的课堂是苍白的课堂。学生展示与教师精讲的关系。学生展示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一方面,它可以检验学生独学、对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学生在展示时,还可以引起同学思想的共鸣,激发同学的想象,拓展和生成新的知识。但是,如前所说,展示是手段、是形式,而不是目的。在强调注重学生展示的同时,一定要强调教师精讲,

12、要强调正确处理好教师精讲和学生展示的关系。凡学生不会的教师要讲,重点知识教师要讲,难点知识教师要讲,学生展示有偏差,教师要适时纠偏,学生有疑惑,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追问、引导,对重点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学生展示完毕,教师要给予适时、适度的点评,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板演与教师板书的关系。高效课堂注重学生板演,是课堂展示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有利于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学生板演不能代替教师板书。教师板书不仅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课标的出示,课堂内容的设疑置问,难点知识的释疑,重点知识的讲解,知识框架的建构和梳理等都需要发挥板书的独特作用。当然,具体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黑板、挂图等,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投影、多媒体要更多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创新。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