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6284925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孩子读的有趣的古书 篇一:为什么读古书? 为什么读古书?一个是充实精神,一那么与传统或个人精神活动之背景有关,第三个方面是找乐趣。不管哪个,略一张望,似有现成的答案,但细细想来,义各担心 肆意地、不带目的地读点前人的书,也还是有用的。 刀尔登 | 文 有人说我古书读得多,实在是谬奖。古书只读过一点点,多那么远谈不上,至于写些说今道古的文章,不过是觑个空子,蒙一蒙圆家,方家若是见了,准定笑倒。我们这一代人,所谓“老底子”,谁也没有,就是偶承家学的,比起除了旧书旧文一无可见的前人,相去也很远。这差距尤其是在语感上,不过今人接触的学识,远迈古人,所以只要不去写什么

2、旧诗旧文,也没什么可可惜的。 有这么一个问题: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读古书?这个问题包含大量方面的意思。第一种意思,是读古书有什么用,而这里的“用”,在不同人那里,意义又各不同。我的挚友缪哲,一遇到这种提问,马上斩钉截铁地说:“没屁用。”不过他一边说没用,一边读旧书,别人听其言观其行,对他的回复,也不怎么信服,说不定还以为他在藏私,好比挖宝的,路人问他在挖什么,他确定说:“废铁,废铁。” 我明白他的意思。一种用处是实际的,譬如他研究艺术史,既然曰“史”,古书非读不成,就算不热爱,捏着鼻子也得读。但提这种问题的人,通常其实际的生活与职业,并不需要读旧书,所以对曰“无用”,也有道理。还有一种,是想到

3、古书里找人生的答案,道德的根基,甚至天地之理,万物之性,这类人,脑子往往是有一点乱的。缪哲和我一样,对国粹主义,厌恶有加,所以碰见斯人斯问,用一句“屁用没有”堵回去,心里是痛快的,亦合退进兼退之义。 要想把这个问题说领会,先得领会什么是“有用”。我总觉得,只要热爱提有用无用之类问题的人,心中的“用”,总是曲曲折折地同馒头包子(黄金屋)、性(颜如玉)和权力(千钟粟)有关,一件事,假设推导不至这三样,在他们看来,总归无用。 其实读古书,即使对职业于此毫无关涉的人来说,在各种实际的方面,也不能说没有用,世事难料,说不定一赶巧,就和馒头包子沾边了。但这种美事的机遇之少,图谋的效率之低,都比读别的书更甚

4、,不值得推举。是啊,谁会挥汗如雨地读古书,只是冀盼十年之后没准儿碰见一位爱看聊斋的姑娘?有这工夫干点别的,两次婚都离过了。 所以说到“为什么读古书”,我更容许从另几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充实精神,另一个那么与传统或个人精神活动之背景有关,第三个方面是找 乐趣。不管哪个,略一张望,似可有简朴的解释,现成的答案,但细细想来,义各担心。譬如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对世界的观念系统,来自古书的,几可说是没有,对付与评论实际事物的工具,来自古书的,几乎没有,据以形成价值立场的,也不大能找得出有什么是来自古书的。然而,在观念体系之外的,像我们日常阅历一样融入心灵背景的,在不成分析的地方,在理性的后面,全体那些

5、材料,那些失去形状、隐身在心绪之中的点滴阅历,实又不能忽略。 同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对古书的接触,一向是零星的。直到大学毕业后,出于某种野心,才从先秦、从经部入手,有系统地读一点,而这筹划,几年后就中辍了。 那是一个喧嚣的、活力勃勃的年头。我对时政猛然发生古怪的兴趣,对呼朋引类本有天生的喜欢,所以那几年间的白天,总是喧嚷和弥漫辩论的,但到晚上,宛如潮水退去,露出本性的沙底,又对白天的言行,略有厌恶。 在这个时候,很难去阅读任何可能导致心绪激荡或头脑活跃的书,很难去读那些可以充实斟酌或辩论的武库的书,反倒热爱翻开一本古书,什么也不用想地标点、记忆不太像是阅读,由于没有相伴的某种头脑的活动,心灵犹如

6、一分为二,一半在沉静,一半在机械地做眼前的事。这种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纯学识性的,或者说,是珍藏性的,宛如一个登山者,匆忙地把山头一个个爬上爬下,然后在表格中,喜悦地画勾,为自己的积累欣喜,以至于到了山巅,也不大想起看风景,而这也怪不了他,由于可看的景物,本来不多。这是值得推举的活动,将自己的乐趣、宗旨,局限于某一边界领会的领域之中,有点像钓鱼或下棋,用不着多想其意义,由于这类活动之意义,本来就是抑制我们对意义之不成理喻、无法得志、注定失败的追求。 有一次,有人问我,看旧书有意思吗?我想了想说,没多大意思。是的,单从阅读的趣味说,没有几本古书(语体小说除外),能够让我读得兴致勃勃,而简直就

7、没有一本,能逗我笑出声来自然,欢喜不是惟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阅读乐趣,但一大堆书摆在那儿,没一本解颐开怀的,也不像话呀。要知道,就是把全世界最无聊的二十个人集合起来,我瞧着他们,也能笑起来。这当然不是说古人就不好玩,而是古人的言行,用那样一种枯死的文字记录下来,失去了一半活跃,再施以记言记事的一本正经,另一半也没了。假使我活在古代,除了眼前的书,没见过别的,可能会觉得这些书本子好玩,但这只是由于我的趣味被局限了,没上过高山,没济过大川,到园子里看些假山假水,便欣喜得要做诗。可是,我是当代的人,有幸读过些生气勃勃的著作,在被窝里掉过眼泪,在地上打过滚儿,被刺激出过前所未知的想法,瞥见过世界在两个

8、方向上的渊峻,自无法被有限的表达感动。 大学里的一位同学说过一句妙语:“现在的书边看边摇头,古书边看边点头。”他指的是旧籍竖排,读时脑袋一点一点的。他这是反话,他是最不爱看旧书的。我看旧书,或也在点头点脑,但心里气闷时,难免用力摇一摇。古书中自有如屈赋和迁史那样的杰作,但总的说来,摇头时多,点头时少。不少人热爱把“拿起来就读得下去”的书摆在厕所里一两本,我还没听说谁这么使用古书呢,除非他身体有什么毛病。年轻时坐火车旅行,随身带本书,挑来挑去,还是弃旧图新,后来觉得不好意思,就带两本书,一本古籍,一本其他读物,前一种就是抚慰一下自己,没一次读得下去的。 绝不是说从阅读古书中没有收益。最现成的收益

9、,是文学上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呈现人类阅历方面,不够广阔,在语言测验上,那么有相当的告成。他们将一种半枯死的语言,钻研到如此程度,足令我们羞愧,由于我们这批使用当代汉语的人,有远更丰富的查看,远更深切的理解,而修辞才能却远有不如。 比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历史感,或阅历感。我热爱读些抽象的理论著作,然后意识到,假设没有阅历根基,没有对人类事务在细节上的体会,一个人有可能多么摇摆,又多么固执。正如细碎的阅历会令人迷失,概念体系亦会令人忘却初衷。中国古代著作,在当代来看,没有多少解释气力,更加是对人类的整体命运,然而一旦自人类整体而非中国的角度看去,又是贵重的记录。古人所表达的东西,失败比告成更多

10、,正如在未来看时,我们的告成,所表达的,未必比我们的失败所表达的为多。当代人轻易欣然以为已经解脱了古人的命运,在这时,没有比历史细节更能指点我们的了。 我动过心思,给一两个热爱的古人写本传记。我想过嵇康,想过屈原,想过别的几个人,而一向没敢动笔,由于我还没有能够让传主在我的想象中自主而足够圆满地活动起来。我的看法,是阅读古书以及面对古代的材料时,不要仅将它们理解为它们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还得用想象力,弥补 记录的缺乏,抑制理性的单调。古代的东西,假设视为一条有养分的鱼,捞将上来,一口吃掉,咽下鱼肉,吐出鱼刺,这是买椟还珠。我热爱让鱼活在水中,看那鱼尾簁簁的样子,多么生动,对我们的精神是多大的补充

11、。怅然的是,假设让鱼来写书,它们是不会写到水的,正如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我们只好推测,推断,想象那使古代成为古代的东西,那些使古人可以理解的活动背景。可惜的是,这是分外困难的,所以我想了几年,一个字也没有写。 书没看几本,扑通一声,从上世纪八十年头跌入九十年头。那是愤怒和死寂的几年,那是撕扯和抉择的年头。九十年头初,我读古书比前几年更多了,有时一读几小时,全不知在看些什么,泛黄的书页仿佛空无一字,字字行行仿佛言无一物,也有的时候,能够忘情于书中,甚至有点兴致勃勃。也是在这个时候,感到有两种气力,一种将人捺入书中,一种将人拽出。我结果还是一跃而出了,然而不是自主的抉择,1993年我得了偏头痛

12、,时轻时重地痛了十年,这十年里,我再没用功看过书,更不用说古书了。不过一点不觉得可惜,反而有些欣慰。 头早已不疼了,但新的习惯已经养成。是的,有时还要看书,但只是看着玩,古书也如此,无意还从架上抽出一本翻看,稍有不耐,马上丢开。我的记忆力变得很坏,不过另带来一种好处,以前那些阅读所得,被坏记性洗汰后,全体的材料既已模糊、沉降,反倒不那么生硬了。我开头想,可能该到写本嵇康传的时候了,怅然同时,概括的细节也忘了大量,如要写,还得重读大量东西,好不麻烦,还是算了吧。 对我来说,那些数量有限的阅读,还是有用的,一是理解事物,多了一种意义框架;二是对于所谓人类历史,知道了大量细节,而我相信,细节,更加是

13、孤立的、遭遇概念污染的程度不是很高、或有手段清洗掉这类污染的细节,是阅历的最好内容。当代中国人无法不面对中国问题与人类问题的宽距,在我看来,在某些领域中,一个人很难专注于研究最先进的学术,而不受中国实际处境的牵扯,很难研究中国问题,而不觉得缺少另一种意义。我不治学,逃掉了这种两难,但有时会想,要融合两种问题,对人类活动史建立接近直观的感受,或许是手段之一,那么,肆意地、不带目的地读点前人的书,也还是有用的。 “孤立的细节”,貌似与“意义的框架”,以及前面提到的“使古代成为古代的东西”相冲突。假使我望见一些苹果,在空中悬着,而且上下前后地彼此照应着,我便相信有一株看不见的苹果树在那里。有时,我急

14、忙地想看到那棵树(实际上,多数时候,树总是看得见的),有时,我也热爱孤零零的苹果,使有机遇,在想像中种自己的树。一种体验,是读了一会儿书,纳闷地想,这些事,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何在呢这种处境年轻时发生得多,且刺激着我们努力使自己的学识完整,或将各种阅历变成学识,年长后发生得就少了,我现在常想,这是不无可惜的事。 篇二: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 南怀瑾(19172022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采纳传统私塾的严格教导。青年时代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四十年头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9年春赴台,先后

15、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85年夏,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有著作三十多种。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大家习惯所称“儿童读经”的事,“儿童读经”是大家最近讲惯的术语,其实就是儿童读书。不管称儿童读书、儿童读经,或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也好,在我的看法,这个时代,尤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国家,在近七、八十年来这个时代,中国人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此,我对大家推广的这个工作,就改个名称,叫做“儿童聪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这样一来,一方面

16、免除各方面的曲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 其实引用孔子的话,什么事都要“正名”。甚么叫正名呢?就是对于事情的一个主题,先要弄领会,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 根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片面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导上,是以儒家的书为根基,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根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它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导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大家都会觉得很怪僻,认为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