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26284696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聂鸿飞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分外兴隆,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先秦时期开头,史传文学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至西汉纪传体的史记把中国古代史传文学推向了颠峰。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所选的文章,大片面是史学家对历史事情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熟悉历史事情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理应从古代典籍人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根基上全面对付历史人物、历史事情的地位和作用,不

2、成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扶助学生同古人开展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察觉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梦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从优良人物身上摄取精神气力,砥砺学生的意志。 基于上述考虑,这个单元编选了四篇文言文。下面我们将从文章本身人手对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些概括解析。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片面,约占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主要表达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进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它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

3、动的刻画,再现了这位农人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才能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着重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才能。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生气,四处都蕴蓄着抵挡的气力。太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会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冲突,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憧憬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的这一处境,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管

4、了人心动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进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浩瀚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楚与决断是难能难得的。 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打定。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稳定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战数言欲亡

5、,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大胆机敏。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苟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强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加入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它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人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急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擅长把握历史事情的进展进程,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照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这场震撼王座的农人起义的发生、进展过程,鲜明地透露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宏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

6、的农人运动。 由于这篇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理由、舆论打定的处境和起义发动的经过,更加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根基上,了解陈涉在历史进展进程中的作用。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大量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干脆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战国时期的结果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访秦国一事。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

7、精神,从而透露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理由。 文章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熟悉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假话所动,也不为他的要挟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刻坚决予以驳斥: “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要挟时,他毫不恐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

8、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大气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这就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结果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头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不得违反,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励的质问,接着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

9、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以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即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刻举行战役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抵挡程度,直到结果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全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成就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角逐的一幕。教学时可以按照事情的发生、进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文章脉络。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片面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复。由于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奉劝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气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面得到稳定;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根基上得出的结论,是对进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