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

上传人:ni****99 文档编号:262663652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电芯是如何设计的?(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要内容一、基础材料介绍: 1正极材料,2负极材料,3电解液,4隔膜,5导电剂。二、电化学基础: 1电池原理,2界面概念,3等效电路概念,4内阻的概念,5电化学原理的实际体现。三、极组卷芯设计: 1电极设计,2半电池及三电极测试在材料体系设计中的应用,3 N/P的影响,4极耳位置对于电池的影响,5极组卷芯不同形式,6安全设计基础。一、基础材料介绍正极材料l钴酸锂材料充电约一半时锂离子脱嵌((x0.5),构造上由六方晶体向单斜晶体转化。随着锂脱嵌反应的进行氧的层间距扩大,当一半以上脱嵌时结构有破坏的趋势。 为了减少锂离子在材料内部镶嵌与脱嵌时引起晶格的变化,以及改善循环性能和稳定性能等,材料中部

2、分钴用其他元素代替,如Ni、B、Al等。大粒径、高结晶度对于钴酸锂材料的影响lNCM三元材料l锰酸锂材料锰酸锂失效机理l结构不稳定 Jahn-Teller distortion Mn3+ 的溶解2Mn3+Mn2+Mn4+正极Mn3+Mn2+Mn2+Mn负极l磷酸铁锂材料一、基础材料负极材料 能较好的溶解电解质盐,即有较高的介电常数; 应有较好的流动性,即低黏度; 对电池的其他组件应该是惰性的,尤其是充电状态下的正、负极表面; 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液态,熔点要低,沸点要高; 安全性要好,即闪点要高,无毒。一、基础材料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特性要求电解液溶 剂锂 盐添加剂EC、PC、EMC、DE

3、C等LiPF6、LiClO4、LiBF4等防过充添加剂阻燃剂抑制气体生成改善SEI膜性能控制水和酸含量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组成示意图溶剂种类闪点沸点熔 点EC16023837PC-242-49DMC16903DEC33127-43EMC23108-55组分EC/DECEC/DMCPC/DEC含量1:11:11:1分解电压4.255.14.35电解液常用溶剂物性参数及不同配比的分解电压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液常用添加剂l防过充添加剂;l阻燃剂;l抑制气体生成添加剂;l改善电极SEI膜添加剂。放过充添加剂作用原理 过充时,添加剂发生聚合,形成的聚合物增大电池内阻,限制充电电流保护电池。典型实例:BP阻燃添

4、加剂作用原理 阻燃添加剂受热时释放出具有阻燃性能的自由基,其可以捕获气相中的氢自由基或氢氧自由基,从而阻止氢氧自由基的链式反应,使有机电解液的燃烧难以进行。抑制气体生成添加剂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溶剂、电解质锂盐、杂质的还原分解会产生气体,电池在过充时也会产生气体,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生成的气体有CO2、CO、O2、CH4、C2H4、C3H6和C3H8。最主要的产物是CO2,是由于正极活性物质分解和痕量杂质的反应生成的 。 在电解液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如炔衍生物、硅树脂、磺酸基化合物、氟化芳香化合物等可抑制气体的生成。SEI膜形成原理及添加剂作用l电子绝缘;l较小的离子阻抗;l一定

5、的机械强度;l耐受电液、电极材料的腐蚀;l阻止两电极间的杂质的迁移;l具有电液侵润性;l材料品质的稳定性。一、基础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锂离子电池隔膜性能要求不同材质隔膜的DSC测试数据隔膜shutdown功能示意图常用隔膜基本参数指标电池性能与隔膜选取之间的关系lSuper P;l石墨类导电剂;l纤维状导电剂。一、基础材料锂离子电池导电剂二、电化学基础l电极设计: 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导电剂比例,粘合剂比例,涂布量的设计。三、极组卷芯设计半电池及三电极体系的概念lN/P的概念;极组卷芯的不同设计方式l卷绕式;l叠片式;l另类方式。失效位置分析: 经过分析,失效点基本锁定在极组芯部,正极插入的位置附

6、近。 负极片:失效点集中区域 在之前moto的SCAR分析中,失效点基本集中在极组侧面和极组芯部两处。经过对极组入壳半自动工艺的改进,极组入壳挫伤导致电池安全失效的不良在08年反馈中基本消失。但对极组芯部的失效所采取的措施较少。其中有12个SCAR反映了极组内部的问题。 在失效分析中,从负极铜箔的分析来看,基本上都是极组内部的区域出现事故。 这反应了我们目前对于极组内部的结构和工艺保护措施薄弱。1558/E121607/E141614/E1480961/E141559/E14/Al1562/E14 1579/E141575/E12 1599/E141569/E091589/E0997517安全

7、问题改善措施和工艺改进 极组芯部的安全失效原因为: 1. 涂敷突起影响极片性能 2. 极片不平整影响热压后隔膜性能 3. 正极片铝箔剪切毛刺 4. 极片掉粉 对于第1和第2种失效,根据严重程度需要进行一定的充放电循环后才能导致电池出现着火或爆炸,目前无法通过早期检测手段剔除出来(诸如Hipot,AC漏电仪或自放电筛选)。 安全问题改善措施和工艺改进 由于涂敷突起问题造成电池安全失效的事例在负极不齐头的设计进行生产时, 发生电池在化成时的爆喷.在SCAR分析中,也出现了相同的事例短涂敷面长涂敷面安全问题改善措施和工艺改进 对于采用COMMA辊涂敷方式生产的极片,应关注涂敷起始和末端的突起的控制.

8、 目前,公司工艺对于电极涂敷突起的规定如下:安全问题改善措施和工艺改进来自于:John Zhang的报告力神实验结果 铝箔剪切毛刺对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是由于毛刺刺穿隔膜产生短路时,热量使周遍隔膜收缩,从而造成铝箔和负极涂敷区域的短路. 根据目前的资料和实验结果来看,电池发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铝箔与负极涂敷区域之间的短路最严重。安全问题改善措施和工艺改进 根据分析结果,要避免电池在发生内部短路的情况下出现着火或爆炸,应尽量避免产生铝箔和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的接触短路。极组展开图如下:AnodeSepCathode铝箔与负极活性物质可能接触点铝箔与负极活性物质可能接触点安全问题改善措施和工艺改进 根据Benchmark和现有的电池设计结构,在这两处所采用的措施为: 1. 加Lamination胶带 2. 剪切位置处于涂敷区域 Sanyo电池采用剪切涂敷区方式BYD电池采用贴胶带方式安全设计的总结l从材料入手提高热稳定性;l阻断热量的持续产生;l加速热量的扩散,防止电池热量过量蓄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传媒/媒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