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上传人:悬****数 文档编号:262506072 上传时间:2022-03-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课题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型精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

2、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教学难点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7)分钟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出示课件2】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

3、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篇文章的

4、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新课教学(30 )分钟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诞生 纵观 敏感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花圃 推理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1) 指名读词语。(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出示课件6】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

5、恒心,有毅力。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3、 细读课文,理清条理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第2到第5自然段: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 石蕊试纸的发明。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做梦时眼珠转动。第6、7自然段: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真理。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

6、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

7、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2.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3.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1、 复习导入检查生字:司空见惯 花圃 盐水 石蕊试纸 搜集 蚯蚓 领域

8、复习前课,做好衔接。新课教学(25 )分钟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出示课件7-9】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二件写的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第三件写的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2 【出示课件10】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9、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

10、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出示课件11】 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课件12】 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板书:见微知著)这句话和课

11、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出示课件1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会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 “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

12、解决问题。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2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抓住发现事物的顺序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这一设计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联系前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10)分钟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出示课件14-19】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

13、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写一写。群文阅读,巩固提升板书内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见微知著课堂作业新设计阅读片段,回答问题。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而不舍精神的人。1.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

14、,真理并不遥远”?_2.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_【答案】1.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2.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意思对即可)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积极性被调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三、心灵被触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 “敏感地意识到”“注意到”“感到很奇怪”以及“认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