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被动句一些例子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KB
约28页
文档ID:262231798
被动句一些例子_第1页
1/2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被动句一些例子 篇一: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扶助很大根本原理: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采纳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譬如,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的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的采纳者 被动句的语法特点: 通常处境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是,为了不变更句意,务必在动词前加“被”,并让动作的施动者做“被”的宾语譬如, “我们击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击败了 假设不加“被”句意就反了——“敌人击败了我们 被动句中的“被”可以用“让”、“给”、“叫”来代替;被动句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被”字后面可不带宾语如上例可以说成“敌人被击败了——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我们”。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繁杂得多,其句子的布局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布局,说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好像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譬如, 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是理解为“相如的出访没有欺凌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访没有被诸侯欺凌”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欺凌”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符合情理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成能出访是去欺凌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由于出访的时候没有欺凌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

鲜明其次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 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留神以下几点 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对比下面两个例子: 例3:“昂扬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昂扬”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由于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 2.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譬如, “敌人被我们击败了被我们”在谓语“击败”的前面 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譬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在谓语“拘”的后面 3.要留神和其他用“于”字而又布局好像的文言句式的识别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和其他介词譬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

同样的布局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动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见意义 “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所表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这样的宾语一般不是施动者,它们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譬如,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还表示“给”、“到”、“自”、“从”、“由于”、“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动态关系里只有当主语处于被动地位时,才是被动句于”也有用在动词前面的,“子于是那么哭,那么不歌这种用在动词前面的“于”都不表被动 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转载自:.xiaocaOfaNW 小草 范 文 网:被动句一些例子)不是被动地采纳谓语的动作行为对比以下的例子,真正的被动句意思是对比明确的 例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例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7:“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8:“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这上例子里,只有例5是被动句,其余都不是。

二、用“为”(wéi)表示被动 用“为”字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譬如,例9:“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带上了宾语“之” 例10:“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例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和“戮”的前面 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见譬如, 例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例1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这种用法里的“为”的后面,也可以不带宾语,譬如, 例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这个例子里的“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值得留神的是,这种形式的被动句里的“所”字已没有概括的意义,而且,在现代汉语 的书面语里,这种形式还在使用着。

譬如, “这种艺术形式为宏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用“见”表示被动 “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请对比下面两个例子: 例15:“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例16:“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对比这两个例子不难察觉,当“见”带了宾语(名词或代词)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被动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确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 例16是被动句,“见放”——被流放 “见”可以和“于”字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组成“见+动词(谓语)+于”的格式,“见”和“于”都紧靠动词譬如, 例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两个例子都通过“于”引进了施动者“王”和“大方之家”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这是要和表被动的“见”识别开的譬如, 例1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例句不是被动句。

见”可理解为“背”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前置,相当于“我”全句是“??慈父背弃了我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的譬如“见谅”——“谅解我” 四、用“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其形式和现代汉语好像,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也可以不引进,以不引进居多譬如, 例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例20引进施动者“风雨”,例21没有引进 判断这种用法之前要识别“被”的词性,由于“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有时也和“披”相通,只有“被”字直接带了宾语,组成“被+名(代词)”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对比以下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 例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例2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例24:“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 例2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以上四例,只有例22是被动句 五、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根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处境 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例2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的前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例27:“拜为上卿,以士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 于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往往表被动这样例子还有, 例28:“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明史·王绂夏昶传》 “荐”就要理解为“被推举”再如, 例29:固(辕固生)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史记·儒林列传》此句里的“征”是“被朝廷征招做官”的意思 以下例子从文意来看都是被动句 例30:“血色罗裙翻酒污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 例3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例32:“??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报任安书》 理解被动句的几个留神点: 掌管了以上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在概括运用时还要留神几点。

1.弄领会句子的主语,由于只有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才是被动句 例3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例子中的两句话,第一句不是被动句,“出”的动作行为出于主语“虎兕”,“于柙”只是状语后置而已,说明“出”的处所;其次句是被动句,作为静物的“龟玉”虽处于主语的地位,却不能施行动作行为,虽然作为“毁”的施动者的宾语——“人”没有展现,却是存在的所以主语“龟玉”只是处于受动地位,因而句子是被动句 2.有些用了使动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时可理解为被动句 我们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使动用法属于词类的活用,“活用”是就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而言,被动句属于句式,是针对整个句子两者不是一回事怎么确定?那要看句子表达的侧重点是什么譬如, 例34:“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 此例中的“辱”可理解为使动用法,“使??辱”按照主动句翻译那么句意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主语省略 假设按照被动句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