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黎成员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62001472 上传时间:2022-03-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巴黎成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巴黎成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巴黎成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巴黎成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巴黎成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巴黎成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巴黎成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大巴黎成员 二十世纪欧洲美术史上的巴黎派,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巴黎派,指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活跃于巴黎的一批画家,他们大多是外国人,偏爱以具象艺术语言从事绘画创作。这批画家的作品,异于当时盛行于法国画坛的两大现代主义潮流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带有抒情的、表现主义的色调。通常,被纳入狭义巴黎派的画家,主要有意大利人莫迪里阿尼、俄国人夏加尔、立陶宛人苏蒂纳、保加利亚人巴辛、波兰人基斯灵、日本人藤田嗣治;有时,法国人郁特里约也被纳入其中。莫迪里阿尼和夏加尔,国人早已熟知,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可能有些目生的基斯灵。 莫伊斯基斯灵(Moise Kjsling),

2、1891年1月22日诞生在波兰克拉科夫一个犹太裁缝家中。不到十岁,基斯灵就迷上了雕塑,用木料雕刻小型人像成为他的一大爱好。在那个时期的欧洲,大量普遍的父母,并不梦想子女以美术为职业。基斯灵的父亲同样如此,他梦想儿子能念大学、钻研自然科学。在父亲故去后,遵照其遗愿,基斯灵进入克拉科夫高等学院,攻读科学专业。但缪斯早已操纵了基斯灵的精神,使他不能摆脱学习雕塑艺术的念头。身处克拉科夫高等学院的基斯灵,暗中一向打定投身美术学院。由于克拉科夫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名额已满,退而求其次,募斯灵采纳约瑟夫潘凯维奇教授建议,进入这位教师的工作室,跟他学习绘画。用基斯灵本人的话说:“就这样,替代当雕塑家,我做了画家

3、。”潘凯维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巴黎有了一处画室。每年假期,他往往会到巴黎生活和工作。塞尚、雷诺阿、波纳尔等法国绘画大师都是他熟谙的同行。从1907年到1910年,在追随潘凯维奇学艺期间,基斯灵深切感受到老师推崇法国绘画的热心,自然而然,他的内心也弥漫了对巴黎的理想。1910年刚终止了克拉科夫美术学院的学业,基斯灵并没像不少同学那样选择维也纳、德累斯顿、慕尼黑,而是迫不及待地奔赴巴黎,寻求在这个艺术之都实现自己的梦想。很鲜明,这正是基斯灵的老师梦想他做的,依照潘凯维奇的看法,只有塞尚和雷诺阿的故土才是该去的地方,在其他地方,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艺术的否决。受老师影响,展现在基斯灵心中的巴黎梦,

4、并非他个人独有,与他同年来到巴黎的,还有另一位犹太画家夏加尔。这位基斯灵的同龄人,在回复为何选择法国首都作为深造之所时,说了如下一段话:“这是由于艺术的阳光那时只映照巴黎,我觉得1910年我抵达巴黎时,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大革命。”有论者认为,夏加尔的这一论断,代表了巴黎派成员的共同心声。抵达巴黎后,还不满二十岁的基斯灵住进美术街一处简陋的阁楼。怀着青春的激情,他投入了“艺术家的生活”,很快就熟谙了巴黎两处出名的文人和艺术家聚集点:蒙马特和蒙巴纳斯。活跃在此的一批才气横溢、雄心勃勃的法国人和外国人,如布拉克、萨尔蒙、雅各布、莫迪里阿尼、苏蒂纳、毕加索,都成为了基斯灵的挚友。与这些各具特色的人

5、物相互切磋,有力地促进了基斯灵的成长。或许,这正是巴黎这种艺术之都吸引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理由。红屋顶(1911)、安德烈萨尔蒙(1912)、有水果的静物(1913)、裸女卧像(1913),可以代表基斯灵在巴黎最初几年的绘画创作。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它们均明显受到塞尚的影响。从题材上看,它们完全摈弃神话、宗教、历史的故事,不再追求宏大的主题,仅仅立足于风景、静物、肖像、人体;而这些正是塞尚反复描绘的、真心爱好的一切。从形式上看,它们完全摆脱叙事的倾向,力求借助色调的冷暖变化,分析并组织形体和空间,构造一个既与自然保持联系、又超越自然的纯粹绘画的世界;鲜明,这正是塞尚倾全力追求的梦想之境。在描绘诗人

6、萨尔蒙形象时,基斯灵选择了塞尚偏爱的半身像构图方式。自然而然地坐在前景中的萨尔蒙,成为画面上最突出的对象。冷静和谐的色调、干脆有力的笔触,在透露人物天性的同时,也营造出自律的画境。凝望这幅颇为告成的肖像画,不由会想到画中人写下的诗句“作画,这不只是观看、更是想象。”这样的熟悉,与塞尚的观点相近,也与基斯灵的实践吻合。除此之外,借鉴塞尚画艺的痕迹,在前述的那幅静物画上,表达得更加鲜明;俯视的构图,还有用块状色调笔触塑造的饱满的苹果,都仿佛直采纳到这位埃克斯大师的点播,带着浓烈的塞尚味。1913年,初步立足于巴黎画界的基斯灵,移居蒙巴纳斯一带,它位于约瑟夫巴拉街三号的居处兼画室,成为众多文艺圈友人

7、热爱出入的场所。后来也搬到同一幢楼居住的莫迪里阿尼,更是基斯灵家的常客,基斯灵追述与这位犹太同道的交往时,曾谈到“莫迪里阿尼这时是我的至交,但他已非战前那个有节制的小伙子了。他每天到我的画室来,我们一起工作,时常共用模特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活跃在巴黎的外国美术家,有的返回了祖国,如夏加尔。与此不同,基斯灵不仅留在了法国,还自愿加入了法国军队的外籍军团。1915年,在令交战双方损失惨烈的第一次索姆河战役中,基斯灵身负重伤。返回巴黎后,基斯灵熟悉了美术学院女生勒妮格罗;两年后(1917年8月21日),他与这位巴黎共和国卫队司令的女儿结为连理。受伤后重返绘画天地的基斯灵,于1916年秋创作了

8、让科克托,与战前创作的安德烈萨尔蒙一样,这幅油画描绘的也是基斯灵的挚友。但两幅肖像画的处理方法并不一致。让科克托的幅面小于安德烈萨尔蒙,可它表现的场景却大于后者。在一个刻画得更加明确细致的室内环境(开启的窗户把室外风景也引入画面)中,以俯视的角度显示着科克托的全身像,这种方式,同只让人见到简洁背景的萨尔蒙半身像形成明显的反差。在概括描绘时,基斯灵显得更舒缓更细腻,一笔笔涂抹出来的冷暖色调,构成了诗意的空气,也把这位文人清瘦的形象抓获得特别生动。他那陷入冥想的神态,透露出一股惆怅的气息,使作品显得更加意味深长。类似的特点,也表达在圣特罗佩花卉节(1917)、普罗旺斯的园丁(1917)、蓝花瓶中的

9、花束(1918)、大裸女卧像(1919)等油画上。总体而言,基斯灵这一时期的创作,道别了塞尚,把抒写内心感受、传达诗情画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笔下的图像染上表现的色调。从1917年起,基斯灵不时到法国南方生活,地中海沿岸的明媚风景,像吸引着雷诺阿,波纳尔、马蒂斯等色调大师一样吸引着他,也同样为他的绘画注入了喜欢生活的精神。上面提及的这些风景、静物、人体绘画,无不洋溢着这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一向贯穿在基斯灵此后的作品中,成为他绘画的一个迷人特点。进入二十年头,基斯灵的画艺臻于成熟,他最为典型的风格开头展现。与此同时,基斯灵的生活也有了新变化。1922年,随着第一个儿子的诞生,他体验到为人父的感

10、受。两年后,基斯灵正式参与法国国籍。此后,他名正言顺地成了法国画家,用自己的创作,丰富着法国绘画景观。基斯灵成熟期的绘画,就题材而言,照旧沿袭以往的选择:风景、静物、肖像、人体这四种类型始终围围着基斯灵,让他心无旁骛。但在画风上,基斯灵并 没停滞不前,他寻求着自己更爱好的表现方式。塞尚式的形体分析,表现性的色块比较,再也见不到了。稳重的构图、精致的笔法、明丽的色调、工整的细节、装饰的趣味,协同发挥作用,营造出一种优雅的风格。素描与色调,在这里获得了独特的统一,某种程度上,让人领会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倾向。下面,还是让我们进入概括的作品吧。荷兰女孩(1922)是一幅半身像。把它放在安德烈萨尔蒙旁边

11、,你很难想到两幅画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它们的区别实在太大了。扶着椅背、直立在前景处的少女,是以近似细密的工整笔法描绘的,她的面孔和手臂,处理得特别细腻,完全摆脱了那种几何形块面分析的画法(这种处理方式,不单展现在萨尔蒙形象上,也留存在科克托形象上),很好地透露出少女光润的肌肤。合作着这种温和的形色过渡,基斯灵还用精良的细线条,勾画出少女的大眼、高鼻、红唇和金发。就连帽子和服装,也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刻画的。看着这个沉静的、略显惆怅的少女,难免会产生一种观看古典绘画的错觉。当然,就这幅画整体的风貌而言,它无疑属于二十世纪,由于它的创造者受到过现代主义绘画的熏陶,骨子里是以现代画家的立场吸纳传统养分的

12、。在巴黎派中,最擅长塑造裸女的是莫迪里阿尼。作为莫迪里阿尼的好友,基斯灵也怀着激情,反复描绘年轻女子的裸体,并留下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作品。作于二十年头的姬姬半身像(1927)和作于三十年头的阿尔莱蒂的裸体(1933),当属基斯灵裸女画的精品。前者描绘了画家们爱好的模特儿。被称为“蒙巴纳斯女王”的姬姬,挺身坐在画家面前,傲然表示着自己充实的裸体。暗绿的背景,把她乳白的身躯衬托得分外耀目,有种令人神迷心醉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鲜明离不开与荷兰女孩好像的细腻画法,占据画面中心的女性肉体,摆脱了裸女卧像中的形体分析,也没有了大裸女卧像中的色块比较,几乎看不到笔触的温和色调过渡,巧妙地刻画出姬姬润泽的裸体

13、,令人不禁会想到乔尔乔涅的艺术。用来表现荷兰女孩的线描,同样把姬姬的面孔表现得特别迷人。虽然工整,但姬姬半身像绝非机械冰冷的再现,它融入了画家诗意的体验。正如基斯灵的自白:“美观的裸女让我喜悦,产生爱欲,觉得幸福。我梦想把她安置在画布上、背景前,以此来传达我喜悦的心情。”五年后,基斯灵动笔描绘阿尔莱蒂时,他选择了与姬姬半身像截然相反的构图。这位法国女演员,横卧在长榻上,画家有意浮夸她纤细的裸体和美好的曲线,窄长的画幅更强调了这种艺术的效果。熟谙画史者,不禁会想,十六世纪的样式主义绘画是否影响了基斯灵。阿尔莱蒂的美目丰乳纤腰,鲜明是画家着力渲染的所在。恰好,莫迪里阿尼描绘裸女时,也热爱突出这类特

14、点,看来两人的趣味有相投之处,哪怕画风各异。静物是基斯灵绘画中相当重要的题材。有些像雷诺阿,他最爱好描绘插在瓶中的鲜花,蓝花瓶中的花束(1935)和金合欢花(1938),代表着基斯灵成熟期的静物画面目。有别于早期那些取法塞尚的静物画,这两幅作品均采用稳定的古典式构图,对称与和谐抉择着画面上的种种安置。前者,有如姬姬半身像,垂直性操纵着一切;后者,类似阿尔莱蒂的裸体水平状主导着一切。两类构图中,基斯灵更偏爱前一类,这也是大量画家描绘花卉时常用的构图。创作这些静物画时,除了运用精细刻画的手法,基斯灵更提防发挥色调的表现力,让富于装饰趣味的娇艳画面散发出快乐之声。1933年,为表彰基斯灵对法国美术的

15、付出,法国官方授予他荣誉勋位。1937年,在巴黎举办了第四次基斯灵绘画展,政府部长、社会名流、美国富豪等,均与文艺界友好一起出面捧场。正值基斯灵事业顺风顺水之际,二战的阴影日益浓重起来。1938年,德国因基斯灵反对纳粹势力的表现宣布要处死他。二战全面爆发后,基斯灵离别坚守在法国南方小城萨纳利家中的妻子,经马赛到葡萄牙,最终由里斯本转往大洋对岸的纽约,这时已是1941年了。当时,不少受到法西斯势力要挟的欧洲犹太文化人,就是这样辗转逃到新大陆的。其次年,应定居在好莱坞的波兰钢琴家鲁宾斯坦(1946年,这位大音乐家才成为美国公民)邀请,基斯灵到贝弗利山庄住了一年,亲切感人的鲁宾斯坦夫妇及子女保罗和埃

16、娃就是此时完成的。1943年,基斯灵重返纽约,一如在巴黎时那样,他在纽约的画室,又成为避居美国的巴黎文化人聚会的场所。在纽约生活期间,基斯灵为自己画了结果一幅自画像(1944)。像他二十年头和三十年头的不少肖像画一样,稳定的半身像构图,起着突出人物主体的作用。基斯灵手持调色盘,呆在画布前,侧四分之三的头部转向(这是被历代肖像画大师反复采用的经典样式),使观众直接感受到他的目光,仿佛就是被查看被描绘的对象。与荷兰女孩之类作品好像,画家本人的形象刻画得极为工整精细,就连发丝也看得一清二楚。不过最告成之处,还在于对面部特征和精神状态的切实抓获,它使聚精会神作画的基斯灵,鲜活地留存在画布上。难怪画家之子谈到这幅父亲的自画像时,会慨叹“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它依旧令我心神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