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读书偶感偶感风寒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71KB
约12页
文档ID:261995281
读书偶感偶感风寒_第1页
1/12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读书偶感偶感风寒   诀别见真情      “诀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不易再见的离别英国诗人拜伦的《诀别词》是写给1815年与他结婚的妻子米尔克班的米尔克班是一位笃信宗教、思想僵化的贵族小姐,因无法理解拜伦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乖张怪僻的性格,于1816年1月带着刚刚满月的女儿艾达返回母家,随即提出与拜伦分居拜伦大为恐惧,写信苦求她重新考虑,她固执己见,不为所动3月17日,拜伦同意分居,写下这首诗向她道别   拜伦以“超凡的大胆”在作品中屡屡猛烈抨击英国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无情揭露英国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宗教的虚伪和卑劣英国上流社会和教会对他恨之入骨,以她妻子出走为借口,对他举行大肆围攻,谩骂、中伤、孤立拜伦始终不向恶势力低头,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呈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说“假设这些流言、诽谤和咒骂是真实的,那就是我不配住在英国;假设是假的,那就是英国不配给我来住”1816年4月,28岁的拜伦永别了自己的祖国1823年之前加入了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之后,转向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把变卖罗岱尔庄园的款项和稿费积蓄全部用于支持希腊的独立事业1824年4月19日逝世,希腊政府宣布为国丧,全国哀悼三天。

鲁迅在《杂忆》中写道:“也还记得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是望见他那花布裹头,去助希腊独立的时候”  米尔克班的离去,使拜伦的情况雪上加霜,饱尝情感的磨折和精神的痛楚诗人怎样与妻子诀别呢?按常情常理,应是弥漫怨恨、谴责,诗人却以祈福拉开帷幕,“谨祝你如意!假设是永别/那就谨祝你永远如意/这颗心即使不能谅解/对你,它也绝不会叛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又符合诗人的情理如意”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指妻子摆脱诗人的牵连,如愿以偿地过上幸福恬静的生活,另一层暗指妻子的举动获得当局的称赞,带有揶揄反讽之味道这颗心即使不能谅解”,很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随波逐流的不满,“对你,它也绝不会叛逆”,表示了诗人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对妻子的真诚,思想和情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假设是永别”说明诗人还不相信妻子就那么屈服于世俗的气力,那么绝情而去,还空想妻子醒悟后回到自己的身边你的头贯向这胸怀栖止/那安恬的睡梦已一去难寻”,诗人倾诉着自己的失落和孤寂,追忆着逝去的温馨和恬美尽管这世界为此称赞你/对你的举动报以笑容/这些赞扬其实是冒犯你/它们根植于别人的苦痛”,诗人认为这世界所谓的称赞和笑容是精心险恶的,是对人类最美好感情的亵渎,是对米尔克班人格和人性的冒犯。

还是请不要坑骗自己/爱情只会逐渐地衰败/猝然一击/就能把两颗心彻底分开”诗人虽然不相信爱情的火焰一下就能熄灭,但还是忧心忡忡,“会不会教她唤一声爸爸/爸爸的抚爱她必得弃绝”,这是大丈夫的真情,也是英雄豪杰的悲情当她的小手将你紧抱/她的嘴唇和你的贴紧/请憧憬他吧――他为你祷告/他曾受惠于你的爱情”,“假设她的面貌和神气/有几份像你永诀的故人/你的心儿会温柔地颤栗/它的博动还那样真诚”,假设说开头的祈福像暖冬,而现在的祈祷就像暖春一样诗人从血浓于水的亲情上揣测和想象妻子的温温和真诚诗人选取的是过去普遍的生活场景,但思想、情感和心境有别于过去过去的天伦之乐、人间亲情已一去不返,现在是人去楼空,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别是一番滋味,平常之景变得不平常,带上伤感悲壮的色调每一种情感都摇摇欲坠/全世界都无法折服的高傲/却向你折服――遭你摈弃/连我的灵魂也弃我而逃”,“全世界都无法折服的高傲”最能表达出诗人傲岸高洁的情感,“却向你折服”反衬出妻子在诗人心目中的分量,也突出了爱情在诗人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第三节中就有“那样鄙弃它并不合适”的诗句,“遭你摈弃”妻子不但没有珍惜,反而弃之如履,一种天悬地隔的落差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性。

这些言语所含的哀伤/有甚于临尸一恸的悲哽”,结果“连我的灵魂也弃我而逃”,“心灵已枯槁,孤独,衰谢/死亡却不愿翩然惠顾”,可见妻子的离弃对诗人精神的打击有甚于政敌的打击一个英国都没有征服拜伦,一个女子却征服了拜伦;一个英国都没有打倒拜伦,一个女子却打倒了拜伦  米尔克班的离弃,诗人滋生了无限的渴念和可惜,撞击心扉时产生了一种非凡的旋律,这种旋律源于内心刻骨铭心的体验,表现出诗人宏伟而美好的气质,崇高而伟岸的情感这首诗假设不署名,一看就能断定出自拜伦之手,由于口吻、气质、天性、风格完全是拜伦式的一般意义上的诗美在于语言的张力和想象的空间,而拜伦的诗没用一个暧昧的词,不具备意义的多向性,直白到一览无余的程度,全部的美在于情感的厚积薄发,像火山爆发一样将内心的岩浆喷涌而出,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已没有用武之地诗人毫不隐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坦诚和直率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写这首《诀别词》时,拜伦“体验了一个筋疲力尽的时刻,停滞的时刻,赦免的时刻,以及某种特别接近泯灭状态的时刻”,这种情感是繁杂的,也是深刻的,有苦涩的祈福,有幸福的期盼,有怅然若失的痛楚,有空想中的儿女亲情,有政敌围攻下的激愤,可以说是五味俱全,五脏俱裂,哀婉动人。

这种情是虔诚的,纯净的,美观的,富有无穷意蕴和内在热力,有一种思想底蕴支撑的强悍,显示了诗人胸中一种大气,豪气气是文章主,气是诗歌骨,《诀别词》贯注凝结着诗人的这种气,有一气呵成,不吐不快,痛快淋漓,如释重负的感觉,呈现了诗人胸怀的坦荡、情感的坚贞和人格独特的魅力    哀伤的爱恋    聂鲁达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智利诗人,197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早期给他带来声誉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诗人认为“没有一页可以作为创办用的钢铁,没有一首能给人们带来他们所需要的健康和面包”,这也可以看作后来聂鲁达诗风转变的一个宣言《其次十首情诗》与贫困、战火的环境不合时宜,但它像一首哀伤的小夜曲,舒缓消极的旋律旋绕在你心灵的天空当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追忆那份逝去的爱情,感受那份无奈的失落时,体验到的是一种人性的感动和艺术的美  在一个凄冷的月夜,诗人形影相吊,喃喃自语,在回忆往日缠绵的爱情,诉说失恋后心中的凄怆和哀怨今夜我能写出最悲凉的诗句”,譬如写:“‘夜晚繁星满天/蓝色的星星在远处打着寒颤’”,悲凉从心中流出,眼中的自然景物也染上了这种感情色调,星星由金色变成了蓝色,星星闪烁似在打着寒颤,一落笔就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情感基调。

夜风在天空中回荡和歌咏”,进一步借助自然景物渲染这种悲凉的空气从前我爱过她,她有时也爱过我”,从“有时”可以看出她对诗人的爱摇摆不定,不够坚贞,这就埋下了失恋的种子在那些今宵似的良夜我曾把她搂在怀里/在无边的天空下,一遍又一遍地亲吻”,“她那双出神的大眼睛叫我怎么能够不热爱”,过去的良宵美景和浪漫情怀稍纵即逝,而今夜,“我倾听着开阔的夜,失去她更加开阔的夜/诗句跌落在心里/仿佛露水降落在草地”今非昔比,诗人今夜领会到的是空旷、孤寂、凄凉、哀伤,就像“露水降落在草地”一样自然我的爱情未能把她留住那有什么关系/夜晚星斗满天,而她没有和我在一起”,外观上的豁达与内心的惆怅看似冲突,实那么更真实地表达了对伊人深深的思恋仿佛为了走进她,我的目光把她探索/我的心在探索,而她没有和我在一起”,诗人反复诉说“而她没有和我在一起”的失落和痛楚不错我不再爱她,但我对她何等依恋/我的声音曾探索清风,好随之传到她的身边”,不再爱还在依恋,这种冲突的心情更能表现出诗人的一往情深,诗人梦想清风把自己的声音传到她的身边,让她知晓“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伤感诗人清楚地意识到“她将属于别人/她的声音,她那明净的身体,她那深邃的眼睛”,“是的,我已不再爱她,但可能我还在爱她/相爱是那么短暂,负心却如此久长”,从理智上讲,诗人已不再爱她;从情感上看,诗人还在爱她。

爱与不爱诗人也难以说清,但不容否决的现实是短暂的爱情像流水一样已逝去虽然这是她带给我结果的痛楚/而这些可能就是我写给她的结果的诗句”,从“结果的痛楚”可以看出这段感情已无法挽回,从“可能”看出诗人对她还是藕断丝连,难以忘却,欲罢不能 这首诗以感伤和惆怅为基调,抒写了诗人失恋后凄迷悲凉的情怀和无法宁静的内心,也见证了人类感情的巧妙、真诚,情感真挚而美好,韵律舒缓而沉重,意境崭新而充实     啼血的杜鹃    雨果作为小说家,他的《凄凉世界》《巴黎圣母院》已广为人知;作为文艺理论家,他的《克伦威尔》序,已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作为诗人,在中国知者甚少雨果的文学创作从诗歌开头,到诗歌终结,贯穿一生,共创作了25部诗集,代表了19世纪法国诗歌的最高成就有人把他比为古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  雨果的诗歌反映了19世纪法国重大的历史,歌颂了法兰西人民苦难而不屈的灵魂,具有史诗的特性;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雨果的诗中达成了空前的高度,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关头,他高吟着“法兰西啊,我宣布,我已经把你选定/你才是我的祖国,荣誉唯一的爱情!”雨果写给朱丽叶・德鲁埃的情诗缠绵不绝,沉重隽永,是情诗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写家庭题材的诗更是感人至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普遍人的喜怒哀乐,自然而成,绝无雕饰,情深意切,发自肺腑。

在诗人眼中,“我的父亲,一个老是笑眯眯的英雄”写母爱,“啊!慈母的爱情啊,人人不忘的春晖!”雨果特别热爱孩子,有人说云雀之于雪莱,鲜花之于彭斯,和儿童之于雨果一样,都是诗人心中最美好的东西雨果写《只要孩子一展现……》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已6岁只要孩子一展现,全家的大大小小/大声地拍手欢叫”,“一本正经的谈天,……在笑声中连忙就停”,这种场景写出孩子给家人带来的快乐,也表达出孩子在诗人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我的心灵是森林,为了能让你热爱/林中的枝叶虽然幽深,现在却弥漫/金光璀璨,细语幸福借森林的枝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怜惜你这双小手没做过坏的事情”,“你多纯净的嫩脚不到行走的时刻”,“他什么都信,说话没有一点点掩盖”,“他把童稚的心灵献给周边的生活/他的嘴谁都可以亲”,这是对孩子纯真无邪的赞美诗人祈求“别让我们在夏天见不到枝头花俏/蜂窝里没有蜜蜂,鸟笼里没有小鸟/和家里没有个孩子”诗人写《两个女儿》时,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已经18岁,两个女儿都长得温柔娇美,一个比作天鹅,一个比作白鸽,稀奇的是淡雅美好的白石竹也看得出神入迷,这是诗人爱女情深产生的感觉和联想,饱含着父亲对女儿的赏识和赞美之情。

《一八四三年二月十五日》是雨果在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和女婿夏尔・瓦克里结婚的日子作的祈福诗:“再见,我们的宝物,和他幸福地团聚/现在是他的资产,你要爱你的丈夫/祈福你!孩子,去吧,此后嫁去到那屋/把烦扰留给我们,但要把幸福带去/女儿、妻子,孩子、天使,尽你双重本分/这儿大家想留你,那边有人在等你/流着眼泪离家去,微笑走进他家里/把惋惜留给我们,把梦想带给他们!”女儿把幸福、微笑与梦想带走,把烦扰、惋惜与思念留给家人,这种美好的祈福看似豁达,实那么隐含着无限的留恋和伤感  1843年9月4日,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和爱婿夏尔・瓦克里在村边的塞纳河荡舟,遇风翻船落水,丈夫跳水抢救年轻的妻子,不幸双双溺死雨果听到噩耗心像被撕碎一样,几乎失去了理智此时的诗人像一只杜鹃,黑色的羽毛像为女儿穿的丧服,昼夜的鸣叫就像诗人凄婉的歌咏诗人悲伤欲绝,满是哀伤,一腔真情化为诗,诗中带着血与泪《啊!在最初的时候,我几乎疯了一样》是当时真实的感受,诗人无法相信也无法采纳给他沉重打击的残酷现实:“我听到她在隔壁房间里笑语频频/总而言之,她貌似不成能离开我们/我连忙会看到她进来,开启这扇门/‘宁静些!她在说话’我屡屡说得悲伤/你听!这是她的手转动钥匙的声音!请等一下!她来了!请让我自身静听!她就在屋里什么地方,这可以断定!”这是精神恍惚时的幻影,也是往日生活情景的再现,一切都难以停滞诗人悲伤绝望的心情。

我真想在石头上把我的脑袋撞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