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理知识谚语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79KB
约16页
文档ID:261979320
地理知识谚语_第1页
1/16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地理知识谚语 篇一: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一) 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学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学识面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透露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步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外形是一个球体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对比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对比近,所以仍“似金盘”。

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由于“月似金盘” 4.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猛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处境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向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片面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那么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清晰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聚合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 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展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外形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展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片面,外形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 ”;“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边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

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外形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处境其次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鲜明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领略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片面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外形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聚合、月缺比离别其次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聚合,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开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表达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展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外形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其次句诗中“晓月”指清早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说明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坎坷的体验,冲突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示意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表示了沙漠景观 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处境。

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步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步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其次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片面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宛如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其次句是报告读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 11.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高明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观、观点科学,分外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畛域#0;#0;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成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步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步增大,即“冬至阳升”。

12. “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步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步变长 13.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紧密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步变大,影子逐步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成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那么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步变小,影子逐步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确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中断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操纵,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概括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识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概括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概括说领略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 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8.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

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展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咏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巩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 “清明节令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节令家家雨,青草池塘四处蛙赵师秀《有约》)“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