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中剑意象的具体内涵 摘 要:李白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唐代诗人,而且也是技艺精湛的剑术家《新唐书·李白传》曰:“白,字太白,通诗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诗歌中拥有特别丰富的剑意象,在其诗歌中,这些剑并非单纯的武器之剑,而是有着深刻内涵的 关键词:李白;诗歌;剑;内涵 一、引言 在李白的诗歌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剑,除了两首诗中的“剑阁”是指“入蜀之要道”,其余诗歌中的“剑”皆指武器之剑然而,细读李白的诗歌,可以发觉,李白诗中的剑已经不再仅仅是武器之剑,他描写的剑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李白的剑代表着身份、象征着友情,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行侠仗义下面将李白诗中最主要表达的内涵作简要分析 二、李白笔下的剑是身份、权力的象征 《庄子·说剑》将宝剑分为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可以说就是把佩剑的人分为天子、诸侯和庶人三个等级,并且后人更是开展到以同质地、不同长度的剑象征其身份地位由此可见,剑是一种身份、权力的标记据《春秋繁露·卷六制服象第十四》一书载,“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 ]古代人都尚“左”,“左”象征地位名贵,将剑佩带在左面,说明剑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隋书》记:“大臣优礼那么剑履上殿,非侍臣解之,盖防刃也近臣才能佩剑,这显示出佩剑者的位高权重三国时,曹植诗《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也是以剑喻权力 李白诗中很多剑就突出这一观念天子凭玉几,剑履假设云行〔《鼓吹入朝曲》〕”,剑履即剑履上殿,是帝王赐给亲信大臣的一种特别待遇,受赐者可以佩剑穿履朝见皇帝;“冠剑朝凤阙,楼船侍龙池”〔《感时留别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凤阙在建章宫内,可以带着剑去见天子,可想而知身份之高权力之大并且在李白诗中,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是用剑来表达的李白诗中的“天子之剑”,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风》其三〕;可以“赫怒震威神”〔《古风》其四十八〕;可以“按剑清八极, 归酣歌大风”〔《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以此来象征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在李白的心中,宝剑几乎与玉玺可以同日而语:“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这里的“剑玺”是指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和传国玺,玉玺始终是皇帝身份地位的象征,李白在这里把剑和玺放在一起并提,象征着统治权,其主子的身份权力当然不言而喻 三、剑是建功立业的凭借 唐朝疆域宽阔,四海臣服,使盛唐人民呈现出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这种精神气息与时代诉求极大地刺激了文人建功立业的壮志,再加上文人投笔从戎,赴边求功、亲历军旅生涯已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现象,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参军行》〕,王维的“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以及岑参的“功名只向立刻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都说明了在初盛唐时期文人普遍充溢了建功立业的理想 李白是一个充溢英雄情结的文人,是有剧烈的用世之心的,在奉召入京前,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南陵别儿童入京口》〕”李白也曾经在文章中表达过自己的远大志向:“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是有远大的人生理想的,他渴望“济苍生”,而“剑”便是李白想要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李白曾云“十五好剑术,边干诸侯”〔《上韩荆州书》〕,诗人心目中的剑浸透了他的功业意识在李白的诗中,表现“剑”是建功立业的凭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写他人依靠剑来实现理想,另一种是干脆把“剑”作为自己建立功业的依据第一种从侧面衬托出李白心中“剑”的功用,如:“毛公一挺剑,楚赵两相存”〔《送薛九被谗去鲁》〕;“别时提剑救边去”〔《北风行》〕;“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将军”〔《送张秀才参军》〕。
其次种干脆表达出“剑”在李白心中的地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赠何七判官昌浩 》〕等等 四、剑是真挚友情的寄予 在李白的诗中,曾屡次提到“延陵剑”,主要是用延陵季子赠剑的典故[ ]延陵剑,是一把一诺千金的君子剑,自季子挂剑的故事流传后,剑就又多了一种人情味李白在挚友分别时, 借剑表达不舍之情,“我有延陵剑, 君无陆贾金困难此为别, 惆怅一何深”〔《送鞠十少府》〕从前好友逝世,他也挂剑来陪伴故人,“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宣城哭蒋征君华》〕 李白对挚友是特别真诚而且热肠的不管对方是汪伦这样的村夫俗子,还是如贺知章那样的达官显贵,他都诚意以待李白艳羡“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侠客行》〕侠士般的友情,渴望同等、纯净而真诚的友情对于挚友, 李白言必信, 行必果,轻财好施,他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囊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李白诗中的剑,是友情的信物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别”〔《赠易秀才》〕,在分别时解下自己的佩剑赠给挚友,是以剑来安慰天各一方的友人的相思之情;“长剑复归来,相逢在洛阳”〔《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干脆以剑来指代好久不见的友人;“空余湛卢剑,赠尔托交亲”〔《送侯十一》〕,也是把剑赠给挚友,作为友情的信物。
诸如此类的诗还有:“赠剑刻玉字, 延平两蛟龙送君不尽意, 书及雁回峰”〔《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腰间玉具剑, 意许无遗诺”〔《游敬亭寄崔侍御》〕;“西来何所为, 孤剑托知音”〔《留别王司马嵩》〕······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