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患者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31KB
约4页
文档ID:261823513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患者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_第1页
1/4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患者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非综合征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HGF)是一种罕见的,以牙龈组织弥漫性、渐进性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单纯性牙龈增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1]该病少见,国外患病率为1/750000[2],国内尚缺乏确切统计,但其危害重,严重者上下牙列完全包埋于颌骨,严重影响患者咀嚼、语音、面容、心理及社交本研究对这类患者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并纵向观察24个月,旨在分析临床指标的变化并评价其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5例非综合征型HG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4~41岁,平均(32.00±6.89)岁参照HART等[3]提出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非综合征型HGF纳入标准:(1)牙龈增生的范围达到或超过5个以上牙齿,增生程度至少能覆盖临床牙冠的1/3;(2)无服用苯妥英钠、硝苯地平、环胞素等诱导牙龈增生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3)不合并明显的全身其他疾病和异常表型;(4)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HGF特征;(5)不吸烟;(6)全身状况良好,无重大基础疾病,依从性良好,无手术禁忌证。

治疗前详细询问家族史,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1.2.1治疗计划及过程1.2.1.1基础治疗(1)口腔卫生宣教(分三步,包括视频演示正确的刷牙及使用牙线或牙缝刷的方法;针对性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口内示教;通过2%的碱性品红进行菌斑染色;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2)全口龈上洁治术1.2.1.2基础治疗后4周评估行手术治疗(1)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采用局部麻醉,用牙周探针在牙龈外侧(近中、中央和远中等6个位点)标注龈沟底或袋底位置,或以横向贯穿牙龈的出血点为标记点,评估牙龈增生深度;作外斜切口及连续切口,切除增生牙龈并使牙龈外形呈扇贝形状;龈下超声刮治加手动根面平整,修整牙槽骨形态和牙龈外形,生理盐水冲洗后,牙周塞治剂覆盖创面手术切除的牙龈组织用体积分数为10%的甲醛固定,行病理检查[苏木精-伊红(HE)染色]手术分上、下、左、右4次完成2)术后护理: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5d,术后2周术区不刷牙,复方氯已定含漱,每天3次;对术区行机械性菌斑控制,每周1次,共4次,局部炎症明显时涂布盐酸米诺环素可同时调整咬合,减少O创伤1.2.1.3维护期治疗完成4次手术后根据口内牙齿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如龋病治疗、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有牙周牙髓病变的患牙行根管治疗;每3个月进行1次牙周维护,随访24个月,期间根据口腔检查情况对症处理,同时通过菌斑染色情况,强化口腔卫生指导。

1.2.2观察指标1.2.2.1大体观察观察口腔卫生及牙龈、咬合情况1.2.2.2影像学检查通过曲面断层X线片及根尖X线片了解根尖周病变、牙槽骨吸收及牙周牙体联合病变等1.2.2.3临床检查患者在基础治疗前,牙龈切除术后1个月,序列治疗后12、24个月分别进行牙周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探诊深度(PD),用Williams探针探查除第3磨牙以外每颗牙6个位点的PD;(2)探诊出血(BOP);(3)菌斑指数(PLI),采用O′leary菌斑记录卡记录菌斑的量[4]所有临床检查由同一医生完成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包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变化5例非综合征型HGF患者PD为3.20~6.86mm,基础治疗前BOP为71.7%,口腔卫生差,PLI为100.0%经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后,术后1个月PD平均减少(1.91±0.58)mm,BOP降至26.7%,PLI降至43.6%在定期维护过程中,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可序列治疗后12个月平均PD较前增加(0.49±0.45)mm,BOP为16.7%,PLI为84.5%。

序列治疗后24个月PD较前减少(0.27±0.23)mm,BOP为8.8%,PLI为48.5%手术后1个月,序列治疗后12、24个月BOP、PD、PLI与基础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外形恢复良好,牙龈组织未见异常性增生,咀嚼、语音恢复良好,患者感效果满意,未见复发表1非综合征型HGF患者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变化(n=5)图1典型患者治疗前后口内照片及病理图2.2典型病例患者,男,41岁,因全口牙龈增生30年余,影响咀嚼美观来诊初诊时既往未行牙周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无手术禁忌证,有家族史对患者行序列治疗(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全口牙龈切除术、拔除无法保留牙齿)并定期维护随访24个月患者口腔卫生尚可,牙龈色形质正常,无复发,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良好,发音正常3、讨论非综合征型HGF主要表现为全口牙龈广泛纤维性增生,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地坚韧,增生的牙龈覆盖部分牙冠,甚至超过咬合面,严重影响咀嚼、语言、美观,造成错O畸形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5]可能与患者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生速度快,合成的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加,而降解减少,导致牙龈过度增生。

研究发现,HGF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大量合成与热休克蛋白47(HSP47)、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T)增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1)合成减少有关,与巨噬细胞中CD163高表达相关[6,7]此外,基因突变所致结缔组织缺陷、性激素也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8]规范化的牙周检查、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良好菌斑控制、定期维护是非综合型HGF治疗成功的关键术前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辅助检查来判定患者牙龈增生程度及炎症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研究患者为武陵山片区落后地区居民,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就诊时牙龈增生明显,严重影响咀嚼功能,且年龄偏大,牙齿矫正意识欠缺HGF的治疗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手术切除增生牙龈、修整牙龈外形是临床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后易复发研究认为,口腔卫生不良将大大提高复发概率[9]本研究患者口腔保健意识差,初诊牙石(++)~(+++),牙龈炎性反应和牙龈增生程度重,口腔卫生差,治疗前患者PLI为100.0%、BOP(+)位点为71.7%、PD为(5.03±1.83)mm,经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后1个月患者PLI为43.6%、BOP(+)位点为26.7%、PD为(2.12±0.88)mm,治疗明显好转。

经定期维护,序列治疗后12个月PLI为84.5%,BOP(+)位点为16.7%,PD为(2.61±1.23)mm,相对于手术后1个月,PLI上升40.9%,PD较前增加(0.49±0.45)mm,说明口腔卫生差,对HGF复发有重要影响增加口腔卫生宣教,序列治疗后24个月,PLI为48.5%,BOP阳性位点为8.8%,PD为(2.34±1.20)mm,较前比较口腔卫生控制良好,PD较前下降(0.27±0.23)mmHGF具有高度复发性,学者建议至少随访6年以上[9],但良好的菌斑控制、定期的牙周维护是患者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关键HGF很少直接侵犯牙槽骨,但增生的牙龈导致口腔卫生不良时,将导致牙龈炎症、假性牙周袋的形成,甚至牙周炎的发生,从而导致牙槽骨吸收[10]而利用间隙刷、牙线辅助清除邻面菌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1,12,13]本组患者通过菌斑染色,针对性进行口内个性化宣教,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间隙刷及牙线的使用,每次复诊时进行强化随访24个月,口腔卫生良好,术后未见复发综上所述,非综合征型HGF患者通过基础治疗、手术治疗、牙周维护治疗及良好的自我控制,患者菌斑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随访24个月时间较短,下一步将延长随访时间。

参考文献:[1]刘晓慧,张金廷,王军.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附2例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3):298-300.[2]叶晓茜.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30(3):181-183.[8]马欣,李昊,侴海燕.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32(6):548-550.[9]黄敏,笪海芹,向晓明.遗传性牙龈纤维瘤临床报道及文献回顾[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6):368-370.黄万元,周宇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患者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18):2910-291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