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61772805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文化强国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1、研究的缘起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经济落后必然一战则败,文化落后则不战而败。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1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根”文化是新时代下凝聚民族力量、重建民族精神和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文化强国战略指引下,回归到传统武术文化中去汲取营养,这对于提高民族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树立时代精神灯塔、探寻武术发展新路径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武术文化精

2、髓提炼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传统武术文化不可避免的夹杂着历史的“灰尘”,所以我们必须对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文化在深刻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扬弃和创造性转换,否则只能是“绿水青山枉自多”。2.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是传统武术中的内核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根基,2“自强”代表一种从自我角度出发的积极向上,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具有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向内看”的特点,这种精神在历史进程中与国家民族的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清末民初流传的少林拳术秘诀旨在光复汉族政权,维护国家利益,少林戒约中第一条也明确指出“习练少林技击者,必须恢复中国之意志,朝夕

3、勤练”,第三条云“少林技术之马步,如演练之时,后退三步,在前进三步,名为蹚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3,民国以后,则主要用于强国御侮。自强精神贯穿于习武者的整个生命历程。“厚德”则是指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要防止本然诡道对超然圣道的僭越则必须加强对道德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用自身高尚的品德去承载万物,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的准则,达到一种“由术至道”的武学境界。道德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最高的品德就是像水一样柔软,水能滋润万物,达到一种“不争而争”的最高状态,而达到这种状态,必须拥有崇厚的道德来承载。纵观现代技击术发展纷杂多样,不论是发源于泰国刚猛的泰拳,亦或是以摔

4、法和地面技术著称的日本柔道,再或是西方冠以“勇敢者的运动”美名的拳击,都无法培育这种独特的精神,正是因为传统武术不但是应技击作用而生,最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为培育民族精神所需要,正是因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的存在和延续,才会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朝时期的“声誉远播”,明朝时期“抗倭救国”,清朝时期“自强求富”以及近代战争中“独立自主”和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伟大复兴”。2.2“和谐思想”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准则和谐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它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和谐的思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被

5、传统武术所汲取,形成了一种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三者的价值判断和追求都体现了一个字“和”武术讲究内外兼修,武技和武德上的提高应该是和谐共生,并驾齐驱,例如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秒兴大师云:“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武术界交手中有“八打八不打”之说,以及苌家拳中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等等,不仅如此,身体和精神也应该处于和谐中,例如内家拳中形意拳中的要求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太极拳中要求上下相随,中正安舒,不丢不顶,八卦掌要求身体外形的走转要带动身体内部气息的吞吐,大成拳中要求习练者通过站桩使身体达

6、到一种“中与空”才可以“始学拳”都体现了人自身和谐的重要性。传统武术中的剑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剑为“百兵之君”,剑文化博大精深,在进行调研时发现,君子用的配剑,剑尖圆利饱满,呈“半圆弧”状,在与敌人对抗之时,即使刺进对方身体,也能避开一些主要的身体器官,达到一种制而不死的目的,体现了剑文化中的“仁”文化,这正是传统武术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曾说:“要知拳真意,首由站桩起”,5站桩对于拳学的领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站桩使身体达到一种“四如”(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的状态才能够领悟到身体上真正意义的和谐,在身体和谐的基础之上再加以努力,做到一种身体只是天地

7、之间的通道,而我于天地之间只是一个媒介而已的境界,与万事万物相和,心中空空洞洞、无我无他,如此才能做到武学中追求的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境界。传统武术技法中很多招式的命名都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和观察,例如太极拳中“白鹤亮翅”“高探马”“海底针”;六合八法中的“熏风扫月”“高山流水”“凤凰三点头”“燕子衔泥”等等,这些招式的命名无不体现了武术前辈在创立拳术时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细致的观察和虚心向自然学习的心境,这是多么的难得!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但正是由于武术文化中这些和谐思想文化因子的存在,才使得武术传统武术以个体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和谐思想正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基本准则。2.3“以武入道

8、”传统武术文化的实现方式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一书中论及中国文化之特色时曾概括为:“我们文化最显著的长处是科学方法。中国人最显著长处是对人生目标的看法。”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了人生哲学,涵盖了人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而“以武入道”也正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所形成的,金岳霖在论道中曾有一段精彩论述:“每一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9、,最基本的原动力”,7在传统文化中,武学和道艺是紧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练武即修身,修身以至道。传统武术追求的是个人通过对武学的不断体悟和印证以达到一种术、功、道的三者如一,于均刚博士曾说:“如果把这三者比喻成一株莲藕,术是位于水底的藕根,功是莲藕的茎,而道则是盛开在水面的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这正是传统武术里的三步功夫(炼精化气是术、炼气化神是功、练神还虚是道)虽是三步功夫,但应该用一种整体的眼光去看待。这三步功夫对于武术界很多学者来说并不陌生,过往学者也都对其有过研究,但都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没有从自身的实修体悟出发,梁漱溟先生曾说:“先生评儒、道、佛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

10、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8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道可道,非常道”的特点,才必须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注重实修体悟的印证,笔者正是通过亲自研习传统武术以及采访民间武师对于传统武术练习中的体悟为依据,以此来印证“以武入道”。首先,炼精化气是指把身体内实质性的能量转化为气态(行与皮肤和骨肉之间的一种气态运行形式),实质性的能量就是身体摄取食物后在身体转化成的精谷细微,也就是我们“精”,并不是仅仅指“生殖精”,这个过程就是“炼精化气”;其次在有了“气感之后”要通过意识和生活中行为的约束对气进行内敛,达到一种气敛入骨化神,其后身体的骨骼在接收到这种“气”之

11、后会慢慢变得坚硬如铁,而外面的肌肉却松柔如棉,这是第二步功夫;第三步功夫“练神还虚”是无我,佛法里为三体轮空,叫空中,也叫灵中,实际上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的境界,大成拳里认为这种境界是激发后天身体中存在的先天的良知良能,是一种对身体智慧的感知和生命真意的追寻。武学也正是以这三种形式来入道、悟道、修道、完善生命。中国的武学并不是江湖下技,也不是打斗学问更不是现代体育,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从自身出发,不断体悟和印证的文化来研究,才能揭开武学的真正面纱。3、传统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了不竭的前进动力,在现代社会中更应该让其发挥更耀眼光芒。

12、3.1自强兴国运,厚德传世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21世纪的中国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范围内,“落后就挨打”已成为不变的定律,为此我们积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牢固,人们在享受着经济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物质上满足的同时也渐渐被物质欲望迷失了双眼,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和人文精神的丢失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发展困境,我国现阶段中,物欲横流、青少年精神信仰的缺失、金钱至上等问题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的复兴,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向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中求得解决的问题良方,自古以来“自强不息,厚德

13、载物”精神作为中华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光亮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我们华夏儿女一次又一次战胜艰难险阻,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上,完全可以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作为现代人们的精神航向标,无疑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良性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又好又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2和谐生万物,天地悉皆归传统武术文化中包含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准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武术文化中指“天人合一”“顺天意而为”,大自然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生命导师。它博大雄伟、无私无畏,自然辩证;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研究自然

14、、效法自然,大自然是无字的天书、智慧的海洋、生命的源泉。”9立足于现代人类的发展角度则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在大自然的哺育下繁衍生息,人类理应顺应自然发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但在物欲当道的社会中很多利欲熏心的人们故意违天意而为之,近些年来,过度捕捞、无节制开发煤矿、浪费水资源、废气废水污染大自然的声音不绝于耳,曾经熟悉的河水里嬉戏的童年早已远去,池塘边玩耍垂钓的孩童也踪迹难寻。将“和谐思想”作为我们人类行为处事的标准,无疑是对大自然最虔诚的尊敬。3.3武道本自然,堂前花盛开近两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武术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7年至今“江湖约架”事件频出,引发

15、了整个武术界的动荡,关于武术能不能打的讨论更是成为了人们舆论的焦点,不管是民间拳师,还是传统武术习练者,亦或竞技武术运动员都曾纷纷出来为武术正名,但结果缺是纷纷败北,与此同时,武术是否能用来技击的讨论一时间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武术界好不热闹。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技击性永远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民国时期的武学大师孙禄堂信手击昏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武士道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10近代以来,武术家蔡云龙15岁就与外国人打擂台,打败了西洋拳击界名手、俄籍拳师马索洛夫等等,武术发展之初就是一门技击术,武术中技击的特性一直没变过,但在

16、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习武者缺乏了对于武术实修体悟的量变,也就不会产生“打人如挂画”的质变。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而在现代的环境下,让一个人一年不出门专心修炼武术也很难做到,究竟是习武者的问题还是武术的问题,便很明了了。“有的人对拳术的现状充满了迷茫和怀着消极的心态,其实,无论黑夜和白天,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和风习习,天上的那轮明月何时坠落过?“明月照西窗,春风绿北畔,君却尽此饮,堂前花自开。”,武学之花是风日洒然的,她仍就绽放在这春风明月之间,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被遮了云翳,心里布满了尘灰,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她。”11在这个时代下,没有深入研究的过程就对一件事物妄加否认和批判,这一定不是科学,站在巨大的武术文化宝库面前,后辈的见识就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此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勇气去否定武术文化呢?以武入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应该成为研究者们的一句空话,若如此,我们便离武术文化中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