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61772671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治疗舌下腺囊肿的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临床应用价值舌下腺囊肿属于临床口腔科中发生率较高的涎腺囊肿之一,临床中也称为蛤蟆肿,儿童、青少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临床研究发现,舌下腺囊肿主要是因局部感染、异物滞留、外伤以及结石堵塞等,使舌下腺导管出现阻塞,唾液潴留,不能有效排出腺液,舌下腺导管出现扩张、破裂,唾液外渗而形成脓肿2。舌下腺囊肿的发病部位主要为舌尖腹侧小黏液腺以及舌下腺,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底一侧黏膜下存在淡蓝色肿物,囊壁较薄,质地柔软,若囊肿较大则可能进入到颏下区,且还可能影响对侧口底,不仅会对患者的发声、呼吸以及进食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目前,临床中治疗舌下腺囊

2、肿患者方法较多,其中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主要分析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舌下腺囊肿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行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的舌下腺囊肿患者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664岁,平均(29.15.7)岁;单纯型32例,哑铃型5例,口外型3例;囊肿直径0.354.97cm,平均(2.870.52)cm;病程10d4年,平均(3.911.16)个月。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满足舌下腺囊肿的相关诊断标准4,经术前影像学检查、穿刺检查和术

3、后病理检查证实;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伴严重系统性疾病;年龄较小无法配合麻醉。1.2方法入院后全部患者均接受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完全暴露手术术野,结合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在麻醉起效后,选择口内入路,沿囊肿表面切开口底黏膜组织,动作应轻柔,切口应与下颌舌侧牙龈保持平行,且应贯穿囊肿前后缘,注意对囊壁进行保护,不能将其切破;对黏膜进行钝性分离,同时,剥离囊壁和周围腺体,确定舌神经,完整摘除囊肿和舌下腺,结扎断端,将舌下腺小管和主导管剪断时,应注意保护舌神经、舌动静脉、颌下腺导管;充分止血后对术野进行反复冲洗,然后缝合切口,若患者

4、具有出血点风险或者囊肿较大,则应选择皮片放置在切口处以引流。若患者为哑铃型或者外口型,术前应选择注射器进行穿刺操作,吸净囊肿内的液体,然后再根据上述操作步骤进行治疗。手术操作完成后,若患者选择局部麻醉,则可直接加压包扎患侧;若患者选择全身麻醉,则应在完全清醒后再加压包扎。术前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血肿等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若患者舌下、口底存在水肿、血肿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对患者进行指导,适当进食冰棍避免出血,多进食半流质食物和软食,以清淡的食物为主,不能进食硬质、粗糙食物和过热的饭菜,防止患者出现剧烈咳嗽。1.3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经治疗舌下腺囊肿完全消失,舌体能自如、

5、轻松地开展伸缩活动,舌下黏膜组织恢复正常的颜色,双手合诊检查并未发现患侧存在囊肿,患侧舌下腺导管及其开口处并未出现异常,颌下区在进食后未出现异常情况,包括肿大、胀痛等,随访期间并未出现复发。(2)并发症:如舌尖麻木、颌下腺导管断裂、颌下腺炎、呼吸困难、感染、术区出血、口底肿胀等。(3)复发情况:术后随访1年,对复发情况进行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2、结果2.1两组手术治疗效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7d拆线发现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理想;8例患者因为囊肿组织较大,所以术后开展皮片引流。2.2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分析术后全部患

6、者均未发生呼吸困难、感染、术区出血、口底肿胀等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颌下腺导管断裂,1例患者发生颌下腺炎,颌下区在进食后出现疼痛感以及肿大,按压颌下区域发现腺导管开口处流出脓性分泌物。颌下腺导管断裂患者采用导管改道术治疗后病情痊愈,颌下腺炎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后病情痊愈;1例患者发生舌尖麻木症状,并未进行特殊治疗,2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见表1。术后随访1年,无患者复发。表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3、讨论舌下腺囊肿是指唾液腺黏液囊肿,舌下腺因处于口底黏膜下,导管和腺小叶有820个,位置表浅,导管可能在口底黏膜直接开口,所以发生囊肿的风险较高5。按照囊肿的病理类型和原因,可将舌下腺囊肿分为以下

7、两种类型:(1)外渗性囊肿,主要是因外伤导致导管和腺体出现破裂,结缔组织将外渗到组织间的分泌液包裹,进而形成囊肿,囊肿不存在囊壁包绕,仅为局部潴留囊液,婴幼儿发生外渗性囊肿的风险较高6。(2)潴留性囊肿:主要是因异物或者外伤炎症等瘢痕挛缩而使导管出现狭窄,无法有效排出唾液,在腺体或导管内潴留,进而形成囊肿,囊肿在此时会被囊壁所包绕;潴留性囊肿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而老年人是最主要的发病人群7。现阶段临床中常按照发病部位将舌下腺囊肿分为以下类型:(1)单纯型,临床中也将其称为舌下型,临床较常见,囊肿处于下颌舌骨肌之上、口底黏膜之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舌下区存在囊性肿物,呈淡蓝色,有波动感,柔软,一

8、般处于口底一侧,也可能向对侧口,如果囊肿较大则会对舌体运动造成严重影响。(2)口外型,临床中也称为潜突型,肿物向下颌下区膨隆,处于下颌舌骨肌之下,有时存在波动感,如果囊液较黏稠则不能触及到波动感,质地柔软。临床研究发现,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舌下腺在实际的发育期间,下颌舌骨肌发育出现异常,或者部分腺泡处于下颌舌骨肌之下,囊肿会经过纤维比较薄弱的地方而进入颌下区。(3)混合型,临床中也将其称为哑铃型,是单纯型和口外型的混合类型,肿物同时出现在颌下区和舌下区。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诊断时,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与口底黏膜紧贴,囊肿表现为浅紫蓝色,触及波动感,质地柔软,因此,临床诊

9、断较为容易8。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触诊柔软,肿物处于下颌下区,不可压缩,未与皮肤粘连,当患者低头时因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肿物会略微增大;穿刺发现存在黏稠的蛋清样液体。因为舌下腺囊液存在淀粉酶,表现为蛋清状,所以淀粉酶试验结果表现为阳性9。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应与甲状舌管囊肿、颌下区及口底血管瘤、淋巴管畸形、鳃裂囊肿等疾病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甲状舌管囊肿的包块会随着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穿刺发现存在蛋清样黏液,淀粉酶试验结果表现为阴性;血管畸形穿刺可发现大量鲜血,且鲜血可凝固;淋巴管畸形穿刺可发现水样稀薄液体,呈淡黄色,不存在黏液丝,涂片结果发现淋巴细胞;鳃裂囊肿穿刺可发现不含或者含有

10、胆固醇结晶、棕色或者黄色清亮的液体。通过冠状位CT联合X线囊腔造影、B超检查可确诊。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舌下腺囊肿表现为包膜回声纤细或者无明显包膜,囊内透声性较理想,部分透声性较差,内见细小点状的散在回声,而除脉管畸形外,其他囊肿的囊壁完整,相对较厚。甲状舌管囊肿处于舌骨附近,形态较规则,存在包膜,会随着吞咽或伸舌动作而上下移动,较易识别;鳃裂囊肿的边界清晰,存在包膜,囊肿内基本无回声,少数存在低回声,后方回声明显增强,若出现继发感染内部回声主要为混合性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包膜处存在血流信号。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多,而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则包括以下几

11、种:(1)囊腔内注射疗法,该治疗方法为保守疗法,具体操作:将囊液抽尽,然后注入碘酊、高渗盐水、地塞米松加平阳霉素等药物,目的是对导管或腺体上皮细胞造成破坏,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坏死,纤维组织形成,让其分泌功能丧失,避免再次形成囊肿10。囊腔内注射疗法的操作简单方便,治疗风险较低,治疗费用低,对患者要求也不高,如果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则可以选择该疗法。但采用囊腔内注射疗法治疗舌下腺囊肿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局部出现较大瘢痕,对其功能造成影响,临床中应加强长期随访工作,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而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腔内注射的常用药物主要为碘酊、高渗盐水、地塞米松加平阳霉素等。现阶段

12、临床中在对口腔内黏膜进行消毒处理时,碘酊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消毒剂,临床中在治疗舌下腺囊肿时一般采用高浓度碘酊,碘酊能让上皮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出现氧化,同时结合蛋白氨基,让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而脱落。在囊腔注入高渗盐水后,囊壁上皮细胞会出现脱水萎缩,进而使其分泌功能丧失,最终使脓肿消失。现阶段临床中在采用囊腔内注射疗法治疗舌下腺囊肿患者时,平阳霉素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囊腔内注射高浓度平阳霉素后,部分囊肿内皮细胞会出现变性坏死,增加囊壁胶原纤维,导管部分阻塞、增生,腺泡部分萎缩,增加间质胶原纤维,进而使囊腔消失。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不但能对平阳霉素所引起的发热进行有效预防,且还具有软化瘢痕、抗

13、炎消肿的效果。(2)手术治疗,手术则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舌下腺囊肿最有效和最彻底的方法,其优点主要为效果理想、疗程短等。但手术治疗的费用较昂贵,且治疗风险较高。而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则包括袋型缝合术、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采用袋型缝合术对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治疗时,将囊壁和口底囊肿表面的黏膜切开,并将囊液放尽,然后在囊壁与周围口底黏膜进行袋型缝合,并将碘仿纱条放置在囊腔内,使囊液引流保持畅通。因囊肿主要为分泌液聚集在囊内所形成,采用袋型缝合术治疗可使囊腔与口腔保持相通,让分泌液能有效排泄到口腔内,不会形成囊肿。如果患者不愿接受舌下腺切除、全身情况不理想无法耐受手术,则可以选择袋型缝合术治疗。

14、袋型缝合术需要在口内放置碘仿纱条,因此,患者存在异味感和异物感,脱落后瘢痕狭窄或者切口愈合,再次发生囊肿。所以袋型缝合术的复发率较高,而且患者最后依然可能需要接受舌下腺切除治疗,因此,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并不推荐袋型缝合术。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则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舌下腺囊肿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中,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7d拆线发现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理想;术后患者均未发生呼吸困难、感染、术区出血、口底肿胀等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颌下腺导管断裂,1例患者发生颌下腺炎,1例患者发生舌尖麻木症状。术后随访1年,无患者复发,表明,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

15、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较低。由于术后仍发生舌尖麻木、颌下腺导管断裂、颌下腺炎、呼吸困难、感染、术区出血、口底肿胀等并发症。因此,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术者应对术区的解剖结构进行明确,操作应精准、轻柔,分离时应对颌下腺导管和舌神经进行有效保护,并将囊液抽尽,术后应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临床医师反馈,并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另外,术中操作时,应将舌下腺完整切除,避免疾病复发。综上所述,采用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对舌下腺囊肿患者进行治疗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但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彻底摘除舌下腺,且术中操作应轻柔,避免损失颌下腺导管和舌神经,结扎时应仔细谨慎,以减少并发症和

16、术后复发。参考文献:1赵怡芳,贾俊.舌下腺囊肿手术的疗效与并发症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12(2):77-81.2贾俊,胡砚平.袋形术和微创手术在舌下腺囊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12(2):73-76.3陈晓明,曾群英.舌下腺囊肿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37(3):432,458.4刘长富,佟周,谭婧玉,等.MicroRNA-21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SCC9细胞凋亡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6):111-114.5夏伟伟,薛桂平.微波热凝配合造袋术对儿童舌下腺囊肿的治疗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52-53.6李萌宇,华洪飞,汪湧,等.双切口手术治疗舌下腺囊肿机制初探J.口腔医学,2016,36(9):8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