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61765911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1、工程概况某隧道洞口段长约300m为浅埋偏压段,隧道上半断面通过坡积土层和全风化层,隧道下半断面穿越前震旦系建瓯群(AnZJn)云母石英片岩,弱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地下水不发育。该隧道明挖浅埋段地处剥蚀中低山区,隧道穿越的山脉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山体连绵,沟壑纵横,该段地形陡峻,自然坡度约3045,沟谷狭长,呈条带状展布,呈“V”形谷,线位与沟谷走向近似小角度相交通过,沟谷地表无常流水,沟谷为山间洪水与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受大气降雨影响严重,雨水冲刷剧烈。设计在洞口段设置50m长明洞,之后的浅埋暗挖段采用V级围岩偏压衬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高山侧根据地形

2、情况局部设置了抗滑桩和地表注浆加固处理。2、滑坡形成过程隧道进口由于征地拆迁长期无法实施,进口未能及时开展工作面,现场只能沿原沟谷地段(大致平行于线路方向)在隧道低山侧开挖拉槽修建施工便道至明洞底面,布置施工场地。明洞施工完成后进入浅埋段暗挖施工,施工方法为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滑坡前由于高山侧初期支护变形严重侵入限界未施作二次衬砌,其两侧地段暗洞二次衬砌已经施工完毕。施工期间雨停后,排查地表排水系统时,发现边仰坡坡面及坡脚大面积喷射混凝土空鼓,洞内衬砌拱腰位置有通长的裂缝,裂缝宽度最大达6.25mm,洞内对隧道衬砌内轮廓进行了测量,发现隧道横向整体偏移,最大横向偏移量约25cm。通过地表变形

3、观测发现:地表出现多处裂缝,大致分五组裂缝,均呈圈椅状裂缝,最长贯通性拉张裂缝长近200m,裂缝张开、错动,表面呈阶梯状,裂缝最宽25cm,形成台坎30cm左右,主要分布于隧道右侧高山侧山体范围,距线路中线50160m范围,滑坡后缘抵近低山山脊。地表测绘显示:隧道所处山体已经发生滑坡,滑坡长度约160m,宽度约120m,滑坡前后缘高差85m左右,滑坡方向:自隧道所穿越山体高山侧向低山侧隧道明洞开挖临空面及平行于线路方向的施工便道开挖临空面方向滑动,大致滑动方向为北东16方向。见图1。图1隧道地表变形状况受滑坡影响,隧道洞内二次衬砌右侧拱腰及左侧边墙发现有通长的贯通裂缝,裂缝宽度最大达6.25m

4、m,量测显示隧道衬砌高山侧拱腰向洞内的最大位移17.6cm,低山侧拱腰向外最大位移为23.1cm,隧道整体向低山侧发生横向偏移。见图2。滑坡发生后,对地表位移进行了监测,水平累计位移值为5768mm,平均变化速率为1.01mm/d,最大变化速率为5.5mm/d。3、滑坡成因及推力计算图2隧道衬砌裂缝状况3.1滑坡成因分析结合地质测绘、补勘资料、深层变形观测情况、洞内裂缝情况及监控量测资料显示,现场该段山体正处于持续变形状态,且深部变形较大。产生滑坡主要原因:受近期持续强降雨影响,大量地表水下渗致使土体含水量增加,土体容重加大,抗剪切强度降低,致使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一定程度降低;该段斜坡坡脚洼形沟

5、谷,容易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受汇水冲刷与浸泡,恶化了边坡坡脚处的工程地质条件;以上因素共同影响,造成该段地表斜坡失稳,滑坡产生。结合地表裂缝及变形观测等方面资料显示:该处滑坡形态呈现牵引式迭式滑坡,滑坡主体处于全风化地层。滑坡体量约33104m3,为大型滑坡。结合深层变形观测情况,初步判定滑坡厚度最大可达22m左右,属于深层滑坡。主滑方向朝向隧道明挖段,滑坡走向与隧道交角约37,滑坡主轴方向为北东16.6。滑坡产生的压力荷载作用于衬砌,造成衬砌拱腰及墙脚剪切开裂。3.2滑坡推力确定结合现场勘探地质取样情况,共计取原状样25组,开展土工抗剪强度试验,结合测斜变形观测资料,选定滑面上下试样进行统计

6、,试验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表1土工抗剪强度试验统计表结合该段滑坡土质特性,滑坡参数指标采用饱和快剪指标。通过上述试验统计显示,指标离散性低,确定滑坡体范围地层指标C=6.5kPa,=25.2。据滑坡形态,选定滑坡主轴方向前后断面进行综合内摩擦角反算,结合滑坡处于整体变形发展形态,分三种情况进行反算内摩擦角,分别为K=0.98(滑坡下段滑出)、K=1.0(滑坡整体现状)、K=1.05(滑坡沿隧道越顶滑出),反算情况及反算结果见表2。表2不同安全系数下内摩擦角反算结果对比土工试验结果及综合内摩擦角反算情况,两指标较为接近,考虑到土工试验指标为滑坡体地层统计指标,反算综合内摩擦角为推定滑坡面指标,基

7、于安全考虑,同时考虑土质滑坡特性,参考类似工程滑坡条件,选定C=10kPa、=20为滑坡体计算指标。按照安全系数K=1.05及C=10kPa、=20计算隧道洞身段所要承受滑坡下滑推力为5212kPa。4、滑坡整治方案4.1应急处治措施滑坡发现后,现场立即采用粘土对山体裂缝进行夯填密实封堵,防止雨水再次渗入滑动体;同时暗挖施工段利用隧道进口弃渣场的石质弃渣(运距约1km)在低山侧进行反压回填,限制滑坡进一步发展,回填高度初步定为隧道拱顶以上4m。反压回填处理后变形明显减少。4.2整治方案比选结合线路右侧滑坡形态及该段隧道工程现况,滑坡下滑推力较大,滑坡中下部受荷段过长,滑坡中部锚固段大多处于全风

8、化层地层中,设置单排抗滑桩提供抗力有限,设置多排桩则需超大截面、超长桩长,基于现场情况,考虑采用三种方案进行方案比选:(1)多排桩+局部减载方案。针对滑坡下滑力较大、滑体整体埋深较大、滑坡中部滑体埋深过大等滑坡形态特征,并考虑降低施工扰动影响,临近隧道高山侧设置抗滑桩,坡顶方向设置门式抗滑桩,滑坡中部设置椅式抗滑桩。该方案共设置88根抗滑桩,桩截面4m3.5m,最大桩长达45m。(2)钢架桩+抗滑桩+小减载方案。该段滑坡滑体中部滑面埋深过大、地质条件差等条件,对滑坡坡面采取逐级减载,以便沿滑体中部设置钢架桩,坡脚设置单排抗滑桩,对坡脚进行反压回填。该方案共设置53根抗滑桩,桩截面4m3.5m。

9、(3)单排抗滑桩+大减载+反压方案。针对该段滑坡滑面埋深、风化层深厚、滑坡裂缝已发展至山脊线附近等特点,该方案施工组织较为简单,同时结合坡脚既有弃渣场规划进行反压回填,该方案共设置24根抗滑桩,桩截面3m2.75m。排桩+局部减载方案特点:超长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并且施工工期长、施工扰动大、工程费用过高(工程费用估算5490万元),但征地面积小,土石方数量低,生态环境影响小。钢架桩+抗滑桩+小减载方案特点:抗滑桩施工同样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施工扰动大,工程费用相应降低(工程费用估算3028万元)。单排抗滑桩+大减载+反压方案特点:工程费用相对较低,征地、减载土方数量较大,但总体工程

10、费用低(工程费用估算1044万元),施工风险相对较小,施工工期也相对缩短。通过综合分析比选,确定选用单排抗滑桩+大减载+反压方案。4.3滑坡整治施工结合线路右侧滑坡形态及该段隧道工程现况,滑坡下滑推力较大,滑坡中下部受荷段过长,滑坡中部锚固段大多处于全风化层地层中的特点,设计采用单排桩+大减载+反压进行处理。滑坡减载:对既有溜坍及滑坡范围坡面进行减载加固处理,减载过程应自上而下顺坡开挖,避免雨季施工;减载土方于坡脚反压回填或分层堆载于附近弃渣场;减载坡面坡率为11.5,平台宽度5m,每级边坡高8m,减载坡面及平台采用种草灌+植乔木防护,分段开挖分段防护。增设抗滑桩:在DK19+282+475段

11、隧道右侧设置27根抗滑桩,桩桩间距(垂直主轴方向中中)为6.0m,桩身均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现浇。桩身截面尺寸为2.75m(宽垂直主轴方向)3.0m(厚平行主轴方向);1#17#桩桩长27m;18#27#桩桩长24m。减载后的坡面防护:坡面清载后采用种草灌+植乔木防护。排水施工:减载边坡平台设C25混凝土梯形截水沟;于桩顶或回填面以上边坡平台不小于1.0m处设23排仰斜排水孔,排水孔长20m,上倾10,纵向间距15m;在滑坡周边设C25混凝土现浇环形截水沟,环形截水沟呈梯形;沟谷采用隧道石质弃渣和滑坡减载土方反压回填,远离滑坡体侧设置排水沟。滑坡监测:在抗滑桩与隧道(明洞)间、边坡顶部平台钻孔

12、埋设测斜管,管底部设置于稳定地层内,要求坡面加固防护工程及明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及工程竣工一年内加强监测;沿坡面设置位移监测桩,设置于边坡坡脚、堑顶及抗滑桩桩后位置。4.4滑坡段衬砌结构处理为满足滑坡整治低山侧反压回填需要,对明洞衬砌结构进行加强处理,明确纵向开裂地段进行拆换处理。明洞处理:配合滑坡治理,明洞顶反压回填土厚度达810m,需对DK19+410+460段明洞结构进行加强,明洞采用1m厚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洞两侧拱腰以下采用M10浆砌片石进行回填。衬砌开裂变形地段处理:衬砌裂缝较宽,裂缝已贯通,变形较大,衬砌整体结构已破坏,考虑后期运营安全,进行拆换处理,拆换前先采用5m长直径50mm

13、钢花管对隧道拱墙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处理,钢花管孔底环向间距1.5m,纵向间距2m;对拆换段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进行加强,初期支护厚度调整至30cm,二衬衬砌厚度调整至60cm。未施作二次衬砌地段处理:仅施工了初期支护地段,受滑坡影响变形严重,进行拆换处理,拆换前先采用5m长50mm钢花管对隧道拱墙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处理,钢花管孔底环向间距1.5m,纵向间距2m;注浆浆液采用11水泥浆液,注浆压力按0.30.5MPa。先对初期支护进行拆换,拆换段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进行加强,初期支护厚度调整至30cm,二衬衬砌厚度调整至60cm。5、结语该隧道浅埋段发生滑坡后,通过现场补充勘探、监控量测、滑坡原因分析、

14、滑坡推力检算,经方案比选后采用的反压回填、大减载、增设抗滑桩方案,滑坡整治后效果好,整治代价小。浅埋偏压段在低山侧拉槽施工卸载、明洞坡脚开挖后长期不施作明洞、设计局部抗滑桩和地表注浆措施施作不到位,在地表强降雨恶化工程地质条件后容易引发滑坡。参考文献:1邓小鹏.温岭隧道滑坡分析与处治方案研究J.公路,2014(5):199-122.2王崇讯.隧道口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措施浅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8(3):50-53.3王亚琼,王开运,赖金星,等.隧道洞口滑坡综合治理与监测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5(10):103-108.4张伟,焦玉勇,郭小红.隧道洞口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J.岩土

15、力学,2008,29(S1):311-314.5邢军,董小波,贺晓宁.隧道洞口滑坡工程地质问题与变形机理研究J.灾害学,2018,33(S1):14-17,29.6吴红刚,吴道勇,马惠民,等.隧道-滑坡体系类型和隧道变形模式研究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S2):3632-3642.7马惠民,吴红刚.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12(2):522-530.8史晓琼.青坪隧道浅埋偏压及滑坡处治安全监测研究J.公路工程,2012,37(1):157-160.9全炳欣.黄花岭隧道进口滑坡处治分析J.公路,2014,59(5):78-81.10张鹏元.公路隧道洞口滑坡分析与综合治理J.中外公路,2018,38(1):43-46.唐勃.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20,32(12):169-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