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孜州退化草地土壤利用水平现状及对策探究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4.23KB
约7页
文档ID:261739114
甘孜州退化草地土壤利用水平现状及对策探究_第1页
1/7

甘孜州退化草地土壤利用水平现状及对策探究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为我国当下以及未来阶段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指引了明确方向甘孜州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关键构成节点,其退化草地的治理工作经由多年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当前甘孜州共有天然草地946.67万hm2,在全州占比61.7%,然而其草地利用不合理、抗灾能力弱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何缓解草地退化问题,提升土壤利用价值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1、甘孜州退化草地土壤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1.1区域概况1.1.1草地生态功能退化当前甘孜州的天然草地面积共计946.67万hm2,但板结化、鼠虫害化、荒漠化的“三化”草地面积约为702.67万hm2,占比74.23%其中尤以鼠虫害化现象最为严重,鼠虫害化草地面积达200万hm2,年增速约为8.1%以石渠县为例,该县为草原鼠虫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从2013年起鼠虫害草地在全县可利用草地中占比便达到了97.1%,草地植被覆盖率低于20%,且植物群落较为单一,可食牧草产量严重下滑,草原生态功能的退化导致当地畜牧业受到重创,并引发人口迁移、经济下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1.1.2草地生产功能下降甘孜州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其天然草地面积在全州总面积中占比达61.7%,然而受传统畜牧业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当地的草地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超载过牧状态,尤其在冬春季节,其草地载畜量相较于理论值超载52%,以德格县为代表的区域全县草地载畜量高达98%受草地超载过牧的影响,草地退化现象严重、生产功能急剧下降,牧草不足导致牲畜数量锐减,损害当地畜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当地人口的贫困程度虽然该地自2003年起全面实行退牧还草工程,至今已完成围栏建设1.59万km2、草场补播4410.67万km2、退化草原改良376.6km2、人工饲草建设226km2,但仍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草地的生产功能、满足当地畜牧业持续发展需求[1]1.1.3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甘孜州夏季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在水蚀、风蚀、冻融等土壤侵蚀条件的影响下,导致当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草地失去良好的蓄水涵水能力,在地表径流冲刷作用下,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的水土流失现象,使土壤裸露面积持续扩大,并且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最高可降1.6m以上,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同时,由于甘孜州东南部区域属于河谷地形,缺乏草地生长的适宜条件,在地表径流与河流的冲刷下裹挟大量泥沙汇入长江,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虽然当地水利等部门已陆续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4.5hm2,但仍需针对草地水土流失现象进行重点整治1.1.4草地灾害频繁发生受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生产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地的草地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草原生物链缩短,诸如高原鼠兔、田鼠、草原毛虫等鼠虫大量繁殖,近年来草原鼠害面积最高达到190.3万hm2、虫害面积可达39.6万hm2,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以车前草、鹅绒委陵草为代表的外来物种不断入侵,严重侵占了蒿草、披碱草等优质牧草的生长环境,加之瑞香狼毒、紫茎泽兰等毒草迅速疯长,进一步加剧牧草减产、产出力下降问题,对于当地畜牧业发展构成较大威胁1.2影响因素分析1.2.1地形环境由于甘孜州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草地平均海拔超过3700m,年均气温低于8℃,区域范围内的草地生态较为脆弱,未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生长期,导致草地生态一经破坏后恢复难度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长与生产1.2.2气候条件在气候条件方面,甘孜州在我国属于高寒牧区,干旱天气频繁,降雨较为集中,受水蚀、风蚀、冻融等条件的影响,导致土壤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严重下滑,土壤裸露面积持续增大,退化草地缺乏足够的蓄水与涵养水源能力,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径流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致使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2.3人为因素首先,由于当地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较少,天然草地覆盖范围广,导致当地农牧民出于利益考量不断进行开荒、开垦,在降雨与地表径流冲刷作用下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导致牧草产量下降,生草层受损,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其次,受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以往牧民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对自然资源实行无度掠夺,因盲目增加牲畜数量导致牧草紧缺,草畜平衡被打破,部分牧草未成熟便被牲畜啃食,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加之鼠害、虫害、生物入侵等因素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再次,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下,当地草原监管执法力度严重不足,缺乏草原生态保护与休养生息的意识,未能实现对草原的科学管理,资金技术投入有限,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主导开展退牧还草等工程项目,但实际执行效果仍然有限,有待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2]1.2.4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体现为鼠害、虫害与生物入侵3方面,因草地退化影响到原有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害虫失去天敌后陷入无序繁殖状态,啃食牧草根茎,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大面积裸露,形成黑土滩等,加剧牧草产量下滑现象,严重影响到草地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2、提升甘孜州退化草地土壤利用水平的具体对策探讨2.1完善草地生态保护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引导2.1.1健全生态保护机制。

首先,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分工配合与分级管理的草地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在各州县完善组织、领导与执行机构的设置,基于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工作任务与责任的逐层细化分解,编制相应管理方法、完成目标任务责任书的签定工作,配合奖惩激励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为退牧还草、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创设完备的组织基础其次,为保障草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结合甘孜州实际情况完善有关禁牧、轮作、牧民转移等政策,注意协调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间的关联性,避免激化牧民与政府机构间的矛盾,并针对简养牲畜、种草贮草等行为编制相应奖励政策,借此有效调动牧民积极性,达成草畜平衡的目标最后,还应加强对退牧还草、生态修复等项目实施进展的督查工作,围绕工程施工、资金、档案等层面进行管理规定的精细化编制,定期安排工作组进行实地督查,保障工程建设质量2.1.2强化法律法规宣传草地生态保护机制的长效运行需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上,对此需进一步完善现有《甘孜州草原管理条例》,加强对《草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文件的宣传工作,健全草地承包、轮牧休牧与草畜平衡等制度体系,引导农牧民树立对草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正确认知,使其了解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间存在的密切关联,引导农牧民自觉转变旧有生产经营理念,建立生态环保意识,进而主动参与到草地生态保护建设环节。

同时,需加强对草地保护工作的行政执法力度,依靠定期巡检,实行对非法开垦、滥采乱挖、过载超牧、破坏围栏等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依靠健全的执法体系,起到对草地生态破坏行为的遏制与监督作用,保障草地生态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2健全草地综合整治体系,恢复草地生态功能2.2.1扩大草地生态补偿范围首先,应在现有草原生态补偿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增加资金投入量,完善草地生态保护区建设,健全草畜平衡维护机制,落实牧民转产安置工作,吸纳转业牧民参与到草地管护工作中,帮助当地消纳劳动力,拉动剩余人口就业,更好地提升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提升牧草生产能力其次,应加大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州级、县级草原生物灾害监测与应急防控体系,扩大监测样地覆盖范围,为草地生态保护工作创设良好的执行基础最后,还应将草地使用权纳入到法律机制中,建立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结合不同季节草地特征实行承包到户、承包到组等,鼓励种草大户发展,给予其相应优惠政策与补贴,借此推动当地畜牧业逐渐朝向产业化发展2.2.2落实天然草地保护措施应加强对草地环境整治与保护措施的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树立危机感与责任意识,例如合理规划适度放牧、禁止放牧期,针对牧草供应不足的季节,应指导牧民增加牲畜的出栏量,为牧民提供牲畜商品化策略,借此在缓解草场压力的同时维护牧民收益;针对草地鼠虫害,加强防治工作,健全联防联控监测网络,鼓励牧民及时观察草原动态,为提供有价值信息的牧民提供一定的资金奖励,以有效防控鼠虫害;针对杂草、毒草,需建立专门的信息库,结合不同杂草毒草类型,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综合采用修建隔离带、人工清草等方式,保障牧草产量与畜牧业正常生产;还应健全草原沙化监测预警平台,探索防沙治沙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有效措施,鼓励广大农牧民投入到人工草地的建设环节,针对破坏植被等行为,建立匿名举报通道,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改善[3]。

2.3推广草地改良技术措施,强化土壤资源开发2.3.1加大退化草地改良力度退化草地改良效果将直接影响到退化草地土壤的利用价值,对此需引入科学的草地改良措施,在保护现有牧草植被的基础上,引进本地优质草种,用于改善草群结构,增大牧草密度,更好地提升退化草地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首先应采取浅耕补播措施,选取质量优、适应力好的牧草进行散播,确保草地植被面积大于30%,在高温多雨季节采用浅耕作业方式,并在补播后的2年内禁止放牧,以有效促进牧草增产,其土壤改良效果可达11~15年;其次应做好水肥管理,在牧草不同生长周期做到适时、适量施肥,选取菌肥、微肥配合畜类粪便作为肥料,用于改良草层结构,提升牧草生产能力,并且注意在牧草返青期及时灌溉,选用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等设备进行灌溉,以节约人工成本,减少水资源消耗量;最后还应落实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包括人工草地、生物治虫、机械灭鼠等技术手段,配合土地管理等措施,加快草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速率2.3.2开展植被恢复专项行动在针对退化草地进行改良恢复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强化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甘孜州的公路边坡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结合当地高海拔特点,选取康巴垂穗披碱草、高羊茅、燕麦等植被进行组合种植,使其与退化草地间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物种数量,改善群落多样性[4]。

通过开展植被恢复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可有效增加草地地下生物量,提升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并且缓解土壤蒸发问题,提高土壤肥力与抗冲性强度,进一步优化对于退化裸露草地的改良效果2.4实行季节性畜牧业生产,提升土壤利用价值2.4.1发展季节性畜牧业首先,应引导当地农牧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季节性畜牧业,协调处理好牧草生长与畜牧动物养殖之间的关系,推广以草定畜、季节性禁牧、半舍饲养殖等草地畜牧模式,以有效改善牧草不足问题,增加畜产品的产出量其次,应针对现有畜群结构进行调整,针对公畜、母畜比例进行科学调节,合理控制犊羔、育成畜的比重,及时淘汰老、弱、病畜,以此优化畜群结构,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再次,应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到人工草场建设进程中,结合高寒、高海拔地区特征进行一年生人工草地的培育,选取燕麦、箭舌豌豆等优质品种进行混播,可使草场产量较天然草地产量提高27倍、鲜草中的粗蛋白含量增至11.2%以上,通常人工草地培育出的草种经由捆裹青贮后可最大限度减少蛋白损失,为高寒地区畜牧动物补充足量蛋白质,进一步提升畜牧养殖效益最后,还应当编制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结合退化草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放牧时间、动物数量的精确化设计,例如针对严重退化的草场,需在周围建立围栏起到保护作用,待禁牧2~3年,观察到其基本恢复后方可进行放牧;针对中度、轻度退化草场,需采用分区、分时段轮牧方式,将各区的面积设置在0.1~0.13km2,每区安排100~150头羊,并且将轮牧时间控制在10~12d,轮牧周期为1~2个月,配合灭鼠、杀虫、补播等技术措施,更好地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保护草地植被生长[5]。

2.4.2建设集体牧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