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技术分析古代纸质档案保护意识一、初创时期――两汉三国两汉时期使用的植物造纸原料主要为麻类植物,但当时造纸技术工艺水平有限,尤其制浆过程对麻的腐蚀、舂捣不够精细,纸浆中大量的植物纤维未帚化,有较多纤维束存在,抄造的纸张纤维交织松散,透眼多而大,纸张质地粗糙,纸张使用范围不足以与当时普遍的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抗衡,所以,迄今尚未发现西汉的纸张档案和书籍东汉末年,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纸张品质,虽然已有麻纸文书出土证明当时纸张的存在,但官府文书书写材料依然以简牍、缣帛为主三国时期,虽然造纸技术传播和推广缓慢,但在这期间生产的纸张长度和质量仍有所提升虽然有观点认为早在汉代就已有染纸技术,但三国时期孟康注释“染纸素令赤而书之,若今黄纸也”,至少说明在三国时期染纸技术已经被使用这里染纸使用的溶液为黄柏汁,汁液中的黄柏碱能起到杀虫的效果,对纸张起到保护作用二、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加工技术有相当发展,晋代南北方都已以麻纸为主,并且开始出现树皮纤维原料的纸相比较汉代,晋代造纸技术制造的纸浆纤维细胞已被破坏,纤维束含量较少,抄造纸张技术方面采用帘纹模抄纸,纸张质地相对较薄,透眼少。
根据帘纹模不同制造纸张的品级也不同,细帘纹模用来抄造上等纸,粗帘纹模抄造中、下等纸到东晋末年时,豪族桓玄颁令停止使用简牍,自此纸张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2]由此开启了纸张档案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旧采用染黄技术驱蠹,并且染纸技术已相当成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浸蘖汁入黄,凡潢纸灭白便是......写迄入潢,辟蛀也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载[3]:“黄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针对黄蘖染纸后可能出现漏染或染渍不均的现象,又出现了用研磨呈粉状的雌黄搭配胶清的补染技术,雌黄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也能起到杀虫效果此外,此时期施胶技术一般使用淀粉作为施胶材料,施胶虽能增加纸张韧性、防止字迹晕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纸张对水分的吸收,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增加了虫蛀的风险晋代则是在纸张表面涂一层矿物性白粉防止墨迹晕染,其成分可能是用白垩、石灰或蜃灰制成,相比较淀粉,采用矿物性原料对纸张的损坏性更小三、繁荣时期――隋唐、宋元(一)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造纸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依旧以麻类纤维作为造纸原料并且达到鼎峰除此以外,也使用其他种类植物纤维如遗留下来的纸质档案载体材料既有麻纸,也有皮纸,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狼毒纸、东巴纸。
其次,抄造纸张的篇幅上,相比较晋代纸张高度,唐代纸张篇幅略高,一般为25-27厘米,书写时需要用糨糊将纸张首尾相连而糨糊的制作也是极其注意对纸张的保护面粉制成的糨糊因含有蛋白质易导致纸张腐烂生霉,张彦远便提出“凡煮糊,必去筋......余往往入少细薰陆香木,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4][5]古人还在糨糊中加入白芨汁、川椒末、明胶、皂角、藿香等原料,既能保持糨糊的一定黏度,又能达到除湿防腐的效果唐代在纸张单面或双面涂蜡,或使用油脂涂布技术增强了纸张的防水性能,生产出该时期的纸中上品――硬黄纸该种纸张制作时先用黄檗汁染成淡黄色,用黄蜡涂布,然后再用细石砑光,又称为“黄蜡笺”,对防蛀抗水有很好的效果唐代的施胶技术已由之前的淀粉变成胶矾,纸张的可塑性、抗湿性能显著提高为防止纸张发生霉变,出现了用白矾加入造纸过程制作成防霉纸,或将白矾制成防霉剂,或溶于水直接涂布在档案纸张上的防霉变技术,白矾能让微生物脱水而死,达到纸张不被虫蛀的效果二)宋元时期宋朝造纸技术生产的纸张主要以皮纸为主,大幅优质皮纸的涌现是此时期不同于前代的特点麻纸发展到皮纸是个技术进步,而由木本植物韧皮纤维造纸发展到用整个植物茎杆造纸是技术性的飞跃。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内府写本《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