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zha****62 文档编号:261704641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9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语 文20195(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50 分)本试卷共9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7 小题,共23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 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

2、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

3、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4、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 说文解字云: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

5、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D.“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B.中国

6、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D.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3.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欹斜:“欹”读作“ y”,意思是造型奇特。B.载道: “载

7、”是形声字,形旁“车”表义,声旁“?”表音。C.风流高华:意思是风韵别致,典雅华美。D.恣肆:读作“ z s ”,意思是豪放不拘。材料二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 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 ,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

8、“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 。“视觉化” 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 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

9、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视觉化” 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

10、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

11、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B.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6. 把材料二横线处的句子补写完整,使文意贯通。(3 分)7. 欣赏当代书法作品

12、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6 分)二、本大题共6 小题,共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 题。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

13、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 “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 “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 ”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

14、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取材于刘子 )注释: 【1】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2】衡门:简陋的屋舍。8.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发生:萌发滋生B.使子路要我要:与约定C.彼不臣而济其言济:成全D.鲁之匹夫匹夫:有勇无谋的人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B. 春之得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君以鼎为国D. 子何辱焉为国以礼风雨兴焉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草木不生长

15、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C.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D.以信莅事则正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12. 请为本文拟一个4 字标题。(3 分)13. 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请结合文章的论述思路,简要说明理由。(6 分)材料一: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 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

16、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材料二: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子。”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 【1】伐树: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三、本大题共4 小题,共20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 题。江上【1】杜甫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注释: 【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B.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的秋夜难以入眠。C.尾联直抒胸臆,“时危思报主”一句拳拳之心尽显。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突破了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