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及其当代影响差异及其问题渗透在自然界、人、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正因其司空见惯就容易被人忽视长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和误解,人们忽视了其内在价值,忽略了其分析社会矛盾、揭示事物联系的本真要义,使其未发挥出应有的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的视域下研究差异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认识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而且为我们认识差异性世界的内在关系与逻辑发展,特别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差异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原则以此为宗旨,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出发,在分析辩证差异观的在场视域及其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着重从交往和认同两方面分析辩证差异观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价值一、曲解与批判:辩证的差异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中,探讨了“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等内容,其中谈到了杜林的差异规律恩格斯对杜林差异思想作了这样的剖析:杜林虽然提到了“差异规律”,但他从对“同一神经的持续的剌激或者同一刺激的持续,会使任何一根神经和任何一个神经系统疲劳”等“任何庸人根据自己的经验都知道的”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恩格斯明确指出:“这种陈词滥调就已经转变为‘我们的差异规律’了。
1在恩格斯看来,杜林借用这种庸俗的例子突然“转变为”“差异规律”,显然是对“差异规律”的曲解,是对“差异”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实际上,差异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从其普遍性来讲,是指事物及其内部要素的区别,而在杜林看来,这种区别“无非是变换的愉快性的具体说明和例子”1从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尽管从普遍性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差异”无可厚非,但若仅仅限于此语境,则还是无法论证差异性原理及其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于是就会忽视,甚至狭隘化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观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这也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观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和忽视的重要原因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差异观是在何种语境下展开的呢?恩格斯曾指出,辩证逻辑不是只满足于“各种不同的判断形式和推理形式列举出来并且毫无联系地并列出来……而是使它们互相从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1在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逻辑的肯定性表述中可以看出,各种事物的差别和不同不是仅仅停留于简单列举,抑或是毫无相关性的存在与说明,而是在立足于不同事物的特性中找到事物之间的“从属”关系,即在差异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识别差异,并能通过事物内部差异的比较和矛盾运动促进事物发展到更高级形式。
可见,对于差异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识别层级,更要从辩证、发展的视角看待差异及其重要价值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杜林的“差异规律”关涉的是抽象的理论层面,或是在庸俗例子中的简单推理,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则是基于辩证法的语境探索差异范畴,其辩证差异观是真正回归具体现实的,是认识现实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性步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我们看到,辩证差异观在促进自然界、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自然界发展中的辩证差异———不相称性是促进事物、自然界发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在形而上学者看来,对研究对象的考察是逐个的、固定的、僵硬的,这种思维方法并不适用于分析自然观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辩证法来说,“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使差异的双方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承认,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1这无疑说明了要以发展的视角看待自然界中存在的差异要素的复杂联系,而不是把自然界中不同的事物仅仅看作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那么,之所以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是变化的、发展的,是因为“自然界所产生的胚胎的惊人数量和真正达到成熟的有机体的微小数量之间的不相称”,于是“有利于生存斗争的个别特质的个体”1才有可能达成繁殖,物种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而不断变异和发展。
这就表明,事物内部的差异要素是具有不相称性的,表现为肯定要素和否定要素的不相称,在矛盾双方的较量作用下促成了事物的内生性变化和差异性发展,这种不相称性正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条件正因如此,从认识论意义上看,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揭开了自然界中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奥秘其二,人的发展中的辩证差异———人的思维和现实的差异性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马克思指出:“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别,是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2在此,马克思揭示了货币所带来的现实与“我的需要”“我的愿望”等的差异,即形成了人的存在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差异关系由于工人阶级无法驾驭资本,使其“非常痛苦地感觉到存在和思维之间、意识和存在之间的差别”3然而,正是这种对思维和现实存在之间差异的识别,为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人的思维和现实的差异性,即二者的差别在人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矛盾的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使思维和存在得到统一,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雇佣劳动等并非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产物,这就要用实际的和具体的方式加以消灭。
亦即是说,思维和存在的差异和矛盾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从而促使差异双方获得统一性和一致性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思维和现实的对抗性矛盾就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来完成,而在消灭了被资本控制的情况下,人的思维和现实的差别、非对抗性矛盾就能够在人的自由自愿的生产劳动中得以充分地实现同时这种差别和矛盾的解决不仅促进人的发展,也为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三,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差异性———阶级之间的矛盾差异为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提供动力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状况将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从纵向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差异,即表现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从横向视角来看,在特定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同样存在着差异性要素,这种差异性要素的相互作用、否定性运动为实现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就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既需要“变革的无产阶级”,也需要“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4在社会变革中,不同阶级的差别和矛盾没有暴露出来,无法相互作用,矛盾也就无法得以解决和发展恩格斯认为,在私有制和资本的控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双方,一方成为资本的代名词,另一方则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从阶级归属确立之日起,二者就“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5无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处于反抗的关系中,成为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剩余价值论告诉我们,无偿劳动的占有是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无产者成为促进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前发展的否定性因素,在“革命的实践”中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从而建立更高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正是因为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产生的消极后果,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相互作用的差异性要素加以说明和分析,从而无法说明其灭亡的必然性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否定性因素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社会形态内在差异与基本矛盾的揭露,才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差异作出一般性的阐释可以说,没有对具体社会形态下的差异性要素的分析,就无法认清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主体、现实条件与现实路径,就不能驱除历史认识上的诸多迷雾,从而解开社会差异性发展的“历史之谜”概括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不仅呈现事物的不同和差别,更强调辩证差异在自然界、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差异的动力性、发展性功能及其认识论价值,即差异促使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前进性的变化和由此及彼的转化在以往的一些理论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差异观被曲解和被淡化的倾向,这需要我们挖掘“辩证差异”的深刻内涵及其所应当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以准确地阐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二、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的内涵将辩证法融入差异之中,是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突出地表现在对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一)关于交往差异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的交往理论,也对多种交往类型作过分析,我们且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他们的交往差异思想一方面,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类型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6个体之间呈现的“自己生命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并非仅仅是概念上的不同,而是一种现实性、历史性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人们从事着不同的生产活动由于分工促进并固化了个体间特殊的、差别性的生产活动范围,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为进一步说明个体间不同的生产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引入了“交往”概念,并明确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7因此,交往与个体不同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是由个体间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于是,个体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至于精神交往层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即由差异性的具体存在所决定着的差别性的个体意识展开他们的精神交往,于是,从事不同生产活动的现实中的个人就成为了自己思想、观念等的生产者。
同样,各个民族的精神生产亦是差异性民族物质生产的产物可以说,差异促使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交织互动,从而形成了人们普遍交往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从内在交往和外在交往的类型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7这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不同民族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各民族克服原始的封闭状态所展开的外在性和共时性交往;二是民族内部的历时性差异取决于其内部不同时代的交往与传承,实现其内在性的交往形式于是,内在交往和外在交往均在民族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可见,无论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或是内在交往、外在交往等等,并非是孤立片面、静止刻板的,而是在个体、群体内及其相互的差异性交往中逐步发展的如果说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差异性交往的发展史,那么,我们亦可说世界的发展史同样是一部差异性交往的历史,而正是这差异性交往才使得各民族从“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关于“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剖析资本主义时代“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另一方面又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3这里,“单个人”“自己”“个人”其实都是对历史发展进程中个体、民族需求的特殊性即差异性的表达,正因为有这种差异性交往的需求,才能实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否则,各民族将永远存留于自我封闭的区域世界中,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摆脱资本的支配,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民族和人类的解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要消灭这种“不堪忍受”的异化,就需要“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3也就是说,只有各民族实现了世界的普遍交往,并达成了共同的阶级意识,才能共同实现对异化的消灭其中,建立在差异性交往之上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条件生产力能否持续发展、不至于失传和中断完全取决于各民族交往扩展的情况,而只有交往成为了世界交往的时候,已有的生产力才能得以持续性的保障和发展由此,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揭示了差异性交往的辩证本质,即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存在是世界交往的前提,在差异性交往的基础上找到各民族发展的共同之处(发展的本质、规律等),然后再以共同的发展去指导和构建自身的差异性发展这里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差异在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中的辩证作用,只讲统一不讲差异的交往观,难免存在黑格尔式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