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研究葫芦岛市地处辽宁省西部沿海,与锦州为邻,南临渤海湾,西与山海关毗连,北与朝阳市接壤,是东北地区进入关内的重要门户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暑,雨热同期,年均气温9.6℃;年均降水量576.8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66.5%;年均日照时数2630.6h,无霜期180.5d葫芦岛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温、降水分布不均且差异较大,灾害性天气有强降水、冰雹、大雾、大风、霾等,其中雷雨大风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利用雷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12-2016年6-8月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1、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1.1资料来源2012—2016年6—8月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资料,来源于葫芦岛地区6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闪电定位仪1.2分析方法采用有数理统计法、归类列表法分析雷雨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雷雨大风天气根据辽宁省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定义确定阵风风速大于8级,并同时伴有闪电,计为一次雷雨大风雷暴大风日是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一天内全市只要有1个测站平均风力≥6级(10.8m/s),或阵风风力≥8级(17.2m/s)并伴有雷暴的短时大风。
按照出现雷暴大风站次的多少,将其划分为单站雷暴大风(1站)、局地性雷暴大风(2~3站)、区域性雷暴大风(4~8站)、全区性雷暴大风(9站)雷暴大风出现0次、1~2次、3~8次、9次以上分别对应未出现、较少出现、一定区域出现、大范围出现4个档次雷雨大风过程持续时间是首站雷雨大风和末站雷雨大风的时间差2、结果与分析2.1雷雨大风的空间分布从表1看出,葫芦岛地区2012—2016年6—8月出现雷雨大风的频次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绥中县和兴城市等沿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的频次较高,多数站点达到8次以上,个别站点达到20次以上;北部等内陆地区出现的频次较低,多数在8次以下,有个别站点达10次以上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发生日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总体说,沿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的频次高于内陆地区,原因是夜间海洋暖水面提供热源,使低层气压降低、产生局地气旋性环流,高层气压升高、维持反气旋性环流,斜压不稳定,能量积聚;白天暖下垫面范围进一步扩大,所以沿海地区更易发生雷雨大风天气2.2雷雨大风次数和过程的月分布葫芦岛地区6月出现雷雨大风129次,6—8月为每年的汛期,是雷雨大风最多的月份,其中6月最多,约占38%;8月份次之,约占34%;7月最少,约占28%。
7月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雷雨大风天气过程,6月最多,共19次,8月仅有1次,即大范围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几乎均发生在6月春夏更替时期,6月为雷雨大风天气的活跃期雷雨大风天气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西南暖湿气流北抬,与东北冷空气交汇对接,有充足的热动力条件,水汽充足,不稳定能量增加,易形成雷雨大风天气表1葫芦岛内陆和沿海地区逐月四档次雷雨大风过程个例统计2.3雷雨大风日变化持续时间特征从图1可知,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前半夜,05:00—08:00出现次数较少,14:00—15:00最多,21:00后雷雨大风迅速减少原因主要是由于午后太阳辐射加强,近地面温度升高,遇高空层冷空气出现较强的垂直温差,形成垂直风切变,再配合较好的水汽、动力条件,易诱发雷雨大风天气分析42次区域性雷暴大风(4~8站)天气过程发现,发生时间大多在13:00—16:00,次日05:00—07:00基本没有,即在前半夜雷雨大风结束,之后出现的可能性较小42次大范围雷雨大风天气过程中有12次以上持续时间在4h以上,有12次在2~3h,大于10h的仅有1次图12012—2016年6—8月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时间分布与持续时间2.4雷雨大风的风速强度分布从图2看出,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主要以6级风为主,超过60%,其中10~12m/s的大风超过50%,在沿海地区有20m/s以上(即9级以上风力)大风。
可能是葫芦岛地区濒临渤海的原因,导致沿海地区的大风次数多于内陆地区图22012—2016年6—8月葫芦岛地区沿海(左)和内陆(右)雷雨大风风速分布3、结论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雷雨大风频次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沿海地区雷雨大风发生次数多于内陆地区;雷雨大风在汛期期间6月最多,8月次之,7月最少;雷雨大风天气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05:00—08:00出现次数最少,14:00—15:00最多,21:00后迅速减少;大范围雷雨大风持续时间均在4h以上,绝大多数过程持续时间在2~3h参考文献:[1]李国翠,郭卫红,王丽荣,等.阵风锋在短时大风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06,32(8):36-41.李琳,杨世昌,张玉源,李峥,钟志勇.葫芦岛地区雷雨大风时空分布特征[J].农技服务,2020,37(04):10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