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实性肺腺癌和肺鳞癌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腺癌和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腺癌多为周围型,鳞癌多为中央型实性结节是指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掩盖其中血管和支气管影肺结节实性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侵袭力越强[1,2]有文献[3,4]报道,周围型鳞癌的发病率超过50%鳞癌和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治疗方案及预后有较大差异,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周围型实性肺腺癌和肺鳞癌患者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4月—2019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周围型实性肺癌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34~82(61.22±9.63)岁;肺鳞癌患者29例为肺鳞癌组,肺腺癌患者69例为肺腺癌组入选标准:(1)肿瘤位于肺段以下支气管,且不含磨玻璃成分;(2)初次诊断患者,18F-FDGPET/CT检查前未接受过放、化疗或免疫治疗;(3)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肺鳞癌或肺腺癌者;(4)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者排除标准:(1)肿瘤位于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和/或含磨玻璃成分者;(2)18F-FDGPET/CT检查前已行相关治疗者;(3)未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者;(4)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者。
1.2方法1.2.1PET/CT扫描应用美国GE公司PET/CT机,采用18F-FDG为PET/CT显像剂,放化纯度>95%,放射性浓度>370MBq/mL,pH值为4~8检查前禁食4~6h,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血糖水平正常,测量身高、体质量经肘静脉注射18F-FDG3.70~5.55MBq/kg,安静避光环境中静卧60min,排空膀胱后行PET/CT检查,扫描范围自颅顶至股骨中上段先行CT扫描,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0mA、层厚3.75mm;再行PET三维扫描,采集6~8个窗位,每个窗位2.5min利用同机CT透射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后将PET/CT图像融合PET/CT显像后,嘱患者屏气,行胸部薄层CT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后,进行骨算法图像重建,重建层厚1.25mm,窗宽1500Hu,窗位-700Hu将扫描图像资料传至Medex后处理工作站进行PET与CT图像融合1.2.2图像分析由2名医师独立完成阅片,意见不同时协商解决记录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及有无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肺气肿及骨转移等CT征象。
SUVmax测量:在病变处设感兴趣区,系统自动测量该部位的SUVmax,每个感兴趣区测量3次,取均值为最终结果1.3观察指标(1)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2)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组织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患者的SUVmax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2、结果2.12组临床资料比较肺鳞癌组年龄均>40岁,肺腺癌组<40岁者1例为女性肺鳞癌组年龄[(65.21±8.68)岁]、肿瘤最大径[(46.34±21.24)mm]大于肺腺癌组[(59.55±9.58)岁、(32.59±18.33)mm](t=2.741,P=0.007;t=3.232,P=0.002),男性比率高于肺腺癌组(P<0.05),女性比率低于肺腺癌组(P<0.05),左、右肺肿瘤比率与肺腺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组临床资料比较2.22组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比较肺鳞癌组肺气肿发生率高于肺腺癌组(P<0.05),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骨转移发生率低于肺腺癌组(P<0.05),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发生率与肺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图1-2,表2图11例左肺下叶腺癌患者18F-FDGPET/CT影像图图21例右肺下叶鳞癌患者18F-FDGPET/CT影像图表22组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比较2.3不同年龄、性别、组织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肺癌患者SUVmax比较SUVmax在男性肺癌患者大于女性,肺鳞癌患者大于肺腺癌患者,肿瘤最大径≥3cm者大于肿瘤最大径<3cm者(P<0.05);年龄<60岁与≥60岁、左肺与右肺肿瘤患者SU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不同年龄、性别、组织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肺癌患者SUVmax比较3、讨论PET/CT是无创性分子影像学设备,可同时提供解剖和代谢信息,在肺癌的诊断,分期、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优势[5]周围型肺癌是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常见病理类型为腺癌和鳞癌[6]研究[7,8]发现,鳞癌和腺癌患者年龄、性别及CT表现各异,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肺癌治疗方案及预后不同有研究结果[9]显示,男性肺鳞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肺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原因可能是男性是吸烟的主要群体,女性经常接触厨房内的烹饪油烟、二手烟以及室内污染,但其确切原因尚无定论。
杨军等[10]回顾性分析80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肺癌以中老年人群多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机能逐渐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研究结果[11]显示,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肺癌在各肺叶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鳞癌组男性比率高于肺腺癌组,女性比率低于肺腺癌组,年龄大于肺腺癌组,且肺鳞癌组年龄均>40岁,肺腺癌组仅1例女性患者年龄<40岁,2组左肺与右肺肿瘤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鳞癌组肿瘤最大径大于肺腺癌组,可能与葡萄糖转运体-1的过度表达使得鳞癌细胞倍增时间缩短有关[12]肺鳞癌多见于男性,且患者常有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是肺鳞癌患者肺气肿发生率较高的原因[9]肺鳞癌呈团块状生长,肺腺癌常以乳头状、腺泡状或实性方式生长,多见分叶征[7]肺腺癌的生长方式易伴有肿瘤周围肺组织的纤维化,牵拉肿瘤周围肺组织以及邻近胸膜,导致腺癌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发生率高于肺鳞癌[13]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鳞癌组肺气肿发生率高于肺腺癌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发生率低于肺腺癌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鳞癌组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及骨转移发生率低于肺腺癌组,说明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多见于腺癌,原因可能与腺癌呈细胞堆积和匍匐蔓延的混合生长方式有关[14]。
骨转移多见于肺腺癌,可能与肺腺癌多发生于肺周边的杯状细胞,易于血管外生长,继而转移至骨骼[15]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与肿瘤血液供应丰富以及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7],说明其在鉴别诊断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价值较低肺癌早期可仅表现出代谢异常,而无形态学改变,SUVmax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半定量指标,可反映肺癌的增殖速度和代谢活性[16]有研究结果[17,18]显示,鳞癌SUVmax高于腺癌,可能与鳞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较腺癌高有关Karam等[16]研究发现,SUVmax与肿瘤大小相关,随着肿块体积增大,其生长所需消耗葡萄糖更多,SUVmax就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SUVmax在男性大于女性,肺鳞癌患者大于肺腺癌患者,肿瘤最大径≥3cm者大于肿瘤最大径<3cm者,年龄<60岁与≥60岁、左肺与右肺肿瘤患者的SU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提示,肺腺癌女性多发,18F-FDGPET/CT以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多见,易发生骨转移;肺鳞癌男性多发,发病年龄及肿瘤病灶较肺腺癌大,SUVmax更高,肺气肿发生率高;性别、肿瘤病灶大小与SUVmax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本研究样本量少,且非小细胞肺癌的其他组织病理学亚型未纳入研究,确切结论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参考文献:[1]张晓菊.《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33(1):1-3.[2]王丽萍.肺癌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2):105-110.[6]薛树琼.螺旋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2):175-176.[7]岳军艳,窦文广,梁长华,等.实性肺腺癌和鳞癌的性别、年龄及CT征象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5(2):208-211.[8]段秀杰,李福元,付玉存.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与临床病理分型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15):2622-2626.[10]杨军,李贺,郑荣寿,等.8081例原发性肺癌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6):471-476.[11]王云盛,郑海澜,刘红宇,等.多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2):2269-2271.[13]孙筱倩,直强,吴重重.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363-367.[14]徐岩,练伟,吴晓华,等.3cm以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薄层CT征象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39(8):1131-1135.[15]许尧,张超,郭旭,等.肺癌不同组织病理类型与骨转移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9,39(6):329-335.段慧玲,闫瑞芳,王伟,孙凤霞,赵志勇.周围型实性肺腺癌和肺鳞癌~(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34(11):115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