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40KB
约5页
文档ID:261515689
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_第1页
1/5

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二孩政策的利好消息,使得我国妊娠女性的数量和比例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生活方式、运动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妊娠期糖尿病(GDM)成为制约和威胁我国妊娠女性和胎儿的危险因素之一[1]由于GDM一旦发生无法治愈且对妊娠女性和其胎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临床上需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2],故本文试从中医角度出发,为GDM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新思路,并对可能导致GDM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减少我国妊娠女性GDM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和建议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来医院定点孕期体检的614名孕妇作为调查对象,其中GDM孕妇142例,作为GDM组,纳入标准:(1)年龄20~35岁,孕期<28周且均为单胎;(2)均行75g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符合我国关于《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相关标准[3]排除标准:(1)心脏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异常、系统性疾病、妊娠并发症、精神类疾病及孕前有相关可能对糖、脂代谢干扰药物服用史患者另472例无妊娠糖尿病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GDM诊断标准:参照我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断》[3]相关标准:孕妇于妊娠24~28周行OGTT试验,其中试验指标正常值:空腹血糖值:<5.1mmol/L,服用葡萄糖后1h:<10.0mmol/L,服用葡萄糖后2h血糖值<8.5mmol/L,以上任一血糖指标异常即视为GDM临床诊断明确中医体质诊断标准[4]: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相关标准将体质分为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共九个类型1.3研究方法科室研究人员担任调查人员,均接受统一培训后上岗,采用统一版本的《中医体质分类及测评调查表》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孕妇的妊娠年龄、孕前及孕中期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不良孕史、巨大儿分娩史、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史、HBsAg携带史、分娩方式、糖尿病家族史、GDM史、饮食偏嗜习惯、中医体质分型等资料,另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4~5mL,测定并收集所有孕妇的空腹血糖(FPG)、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清铁蛋白(Fer)等实验室数据,录入体质辨识软件进行分析,明确孕妇中医体质分型。

以上检验均由同一组两名临床临床经验丰富的检验医师严格按照实验室规程及试剂操作说明操作完成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版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例或%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GDM及中医体质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GDM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妊娠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糖尿病家族史、GDM史、饮食偏嗜习惯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孕前BMI、不良孕史、巨大儿分娩史、PCOS史、HBsAg携带史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GDM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2.2两组中医体质构成比较GDM组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偏颇体质又以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比例最高;而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其中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为主;两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5,P<0.001)表2两组中医体质构成比较[例(%)]2.3影响GDM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剖宫产分娩史、偏嗜甜食饮食习惯、孕中期GhbAlc水平及湿热、痰湿、阴虚等体质分型均是影响G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见表3表3影响GDM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3、讨论本研究表1结果显示GDM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妊娠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糖尿病家族史、GDM史、饮食偏嗜习惯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关流行病学以及研究指出GDM患者的危险因素多集中在年龄、BMI超重或肥胖、GDM史、糖尿病家族史、早孕期空腹尿糖阳性、巨大儿分娩史、反复流产史、死胎畸胎史、妊娠高血压以及孕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5-9]由此可见这些GDM患者之所以罹患疾病,与患者自身体质条件较差具有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体质是机体在先天和后天共同的生产发育过程中综合了个体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心理等所形成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具有个体差异的固有特质,体质的不同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故患者体质得以改善或加强,能够预防或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10]本研究通过对G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辨识以及对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从而为临床GDM的体质特点和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数据,达到早识别、早干预以及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妊娠女性及其胎儿的预后中医认为体质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具体表现,古籍《素问·刺法论》就记载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正气不足必然会导致机体发病,这在《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获得了证实。

而本研究表2结果显示142例GDM组中平和体质患者58例,偏颇体质患者84例,其中以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472例对照组中平和体质患者331例,偏颇体质患者141例,其中以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为主;这与翟凤霞等[11-13]的研究结果相近,再次证实临床上患者的体质不同则会导致不同疾病的易感性出现差异,且不同体质的患者在罹患同一疾病后,其疾病的转归、预后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但中医同时又认为体质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可变性,因此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各种途径来调节或改善患者的体质达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14-16]本研究表3结果显示孕妇剖宫产分娩史、偏嗜甜食饮食习惯、孕中期GhbAlc水平及湿热、痰湿、阴虚等体质分型均是影响G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孕妇自身体阳虚弱并引起化湿无力;而随着腹中胎儿的不断发育和体积增加,妨碍了孕妇的气机升降,而气血不畅则引起脾、肾的气化不利,导致内生痰湿发为痰湿体质;主要特征表现为肥胖丰满、易感困倦、脉象濡或滑、喜食甜物、苔腻痰多[17-18]因此临床可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正确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促进孕妇建立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降低GDM的发病率[19-20]。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当重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对其中容易发生GDM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早期改善,从而切实提高妊娠女性及其胎儿的健康水平,提高我国新出生人口的质量参考文献:[1]黎俊伶,韦楠雁.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3,35(7):907-908.[2]谭志红,刘青,代文霞,等.妊娠期糖尿病对婴儿出生后并发症及智能行为发育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8,40(3):272-275.[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妊娠期糖尿病诊断(WS331-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4.[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7]谢诺.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5):476-477.[8]黄雅铃,杨晓波,龙禹,等.广西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6):835-838.[9]范岩峰,许榕仙,蔡丽丽,等.2015-2016年厦门市再生育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J].卫生研究,2017,46(6):925-929.[10]李燕钰,刘碧媚.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J].陕西中医,2014,35(4):474-475.[11]翟凤霞,刘蔚霞,李焱,等.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144-148.[12]侯峰,梁海英,肖英,等.中医辨证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0):688-691.[13]石红,张卫,张辉,等.中医体质辨识在糖尿病的应用和评估[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8):649-649.[14]谷云鹏,翟凤霞,张雪.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1):12-14.[1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8(4):1-8.[16]骆文斌,徐建云.痰湿体质养生保健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0):1279-1281.[17]涂艳琴,郭会敏.728例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其妊娠结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36-37.[18]付冬霞,王光亚,许金秀,等.血清铁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7,15(11C):3827-3829.[19]侯美芹,王治洁,周玲,等.新诊断标准下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2(10):1919.[20]赖丽萍,邵豪,陆泽元,等.妊娠糖代谢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7,7(10):1768-1774.蒙菲,卢琼芳,丘驰,周海娟.中医体质类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及可能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04):91-9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